大蒿坪站首次拍摄到红腹角雉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2020年3月28日,薄雾笼罩着清晨的高黎贡山,吃过早饭,和往常一样,大蒿坪站的检测人员继续开展着红外相机监测工作,记录着红外相机安放沿线所发现的动物痕迹。清晨的高黎贡山异常宁静,穿梭在大山深处,温暖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间漏下,星星点点地落在地面的枯叶上。除了耳边“沙沙”的脚步声,偶尔还会听到四周有一丝声响。不过,若骤然停下脚步,立足林间,屏住呼吸细听,寂静的林中世界便会热闹起来:林间有鸟类的鸣声,不远处的树上还有猴子的叫声,甚至还能听到几声远处兽类的吼声。多数野生动物警惕性高,在人类能够亲眼看见之前就已经跑远,或隐蔽起来了。所以,在林子中直接发现野生动物的机会相当少,不过可以通过叫声或动物留下的痕迹、羽毛、排泄物等间接证据调查和记录。
在森林中行走了两个多小时,满身疲惫的检测人员还在继续完成着手头的工作,突然一声奇怪的叫声让他们停下了脚步,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但能肯定,那是他们第一次听到这种叫声,听起来就像娃娃的哭声,如果只有一个人在的话,那肯定会被吓到。正当大家猜测时,走在最前面的一位同事兴奋地说:“娃娃鸡!我看到了!”它跑得挺快,只有走在最前面的同事看到了它,后面的人都没有看到。另一位同事连忙说:“前面就布置了一台红外相机,说不定已经拍到了!快去看看!”瞬时所有人都忘记了疲惫,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直奔目标而去。
他们很快便到达了山脊,一个个满怀期望。“赶紧看一下有没有拍到!”大家气喘吁吁地说。所有人都盯着红外相机那小小的屏幕,就像小时候收到父母送的礼物一样,非常期待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突然有人高兴地大叫一声:“拍到了!”虽然屏幕很小,但画质却很清晰,这是一只雄性的红腹角雉,看起来非常漂亮,它的样子是检测人员见到过的雉类中最漂亮的。他们继续翻看着照片,拍到的照片数量还挺多,说明这片区域应该有一个大的群落生存。大家看完照片后都笑了,赶紧放下了背包,原地休息,让研究人员普及一下红腹角雉这一物种。
红腹角雉(学名:Tragopan temminckii)属于鸡形目雉科。当地人称它为“娃娃鸡”,因它的叫声听起来特别像娃娃的哭声。红腹角雉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雄性较雌性更为美丽,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红腹角雉喜欢居住在有溪流的沟谷、山涧及较潮湿的悬崖下的原始森林中,海拔1000米至3500米之间均有分布。以乔木、灌木、竹以及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嫩叶、幼芽、嫩枝、花絮、果实和种子为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南部及印度等地。该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
雄性的红腹角雉脸颊裸出,露出天蓝色的皮肤,周缘围着一圈橘黄色的羽毛。头、颈的后部和上胸为橙红色,尾羽为棕黄色,并具有黑色的横斑和端斑。其余体羽都是深栗红色,上面布满了圆圆的灰色眼状斑,背部的较小,胸、腹部的比较大,就像是红色的锦缎上洒满了大大小小的珍珠。人们还给它起了许多优美动听的名字,如“秀鸡”“星绣鸡”“岩角鸡”“大红鸡”等等。与雄鸟相比,雌鸟的羽色就逊色多了,上体一般为灰褐色,下体淡皮黄色,均布满了黑色的斑纹和白色的斑点。不过这种天然的保护色,可以使它在孵卵时免遭天敌的袭击。彭光林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