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我市开展“全国肢残日”活动侧记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 |
![]() |
8月11日,对于我市众多肢残人兄弟姐妹们来说,这个全国“肢残人活动日”有些特别。
由于受近期国内疫情影响,保山市肢残人协会决定将当天来到的第12个全国“肢残人活动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力争让大家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围绕“学党史 办实事 送温暖”的活动主题,主办方在线上发布了《致全市肢残人的一封信》,并在线上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广大肢残人朋友听党话、感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
在这个特殊时期,为了给正在自主创业的肢残人朋友更多鼓励和支持,保山市残联分管专门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带领市肢协相关人员,组织小分队深入隆阳区板桥镇和施甸县姚关镇进行基层调查研究,积极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为努力奋斗的自强模范们办实事送温暖。
在位于隆阳区板桥镇青龙街上的隆阳区残疾人文创基地“益创工坊”内,2021年残疾人陶艺技能培训班正在有序进行。负责此次专门传授陶艺的保山学院教师郑万海告诉记者,前来培训的10名肢残人学员个个都非常刻苦,有努力奋斗的那股子精气神,希望他们往后的就业之路能有新突破。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残疾人更甚。自2021年5月16日“益创工坊”正式开业以来,汇聚了隆阳区一大群年轻残疾人创作的绘画、玉石、陶艺、农特等文创产品在这里相继登场,开创了残疾人就业创业闯市场的新天地。
正在陶艺班学习的肢残人郭自倩兴奋地对记者说,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全社会证明,残疾人不是家庭的负担,更不是社会的负担,通过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我们一样可以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担当的栋梁之材。
如今,曾被大家誉为“坐着轮椅奔小康”的自强模范赵昌伟已是“益创工坊”的店主了。据赵昌伟介绍,从开业三个月的情况来看,目前入住“益创工坊”文创基地的五位成员基本上实现了工资自保。
为了支持年轻肢残人就业创业,我市著名书画家、肢残人自强模范的典范谯人亮先生将他在2021年5月“全国助残日”期间举办公益书画展上募集到的55600元善款全部捐赠给了“益创工坊”文创基地。在当天的活动现场,68岁的谯人亮用自己自强不息的奋斗人生故事鼓励年轻的肢残人。他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这段时期,不管是开实体店的朋友还是其他人可能都遇到了经济下行的困难。但我们要相信,历经过种种人生磨砺的你们不会为此怀疑人生!信心比黄金更珍贵。相信党和政府的帮扶和关怀。多想办法,多学习接受新鲜事物。一句话,要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还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负韶华,敢于拼搏,实现心中梦想。”
在风景如画的施甸县姚关镇荷畔小区安置点的海艳野生菌农家乐,多名肢残人朋友正忙着收购新鲜的野生菌。30岁的肢残小伙张继宏告诉记者:“在海艳姐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已经不再自卑和迷茫。海艳姐就是我身边的自强模范和学习榜样,她不仅让我帮她管理饭馆,还帮着收购农特产品,现在每月的收入稳定,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张继宏口中的“海艳姐”,正是施甸县永艳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全省“最美家庭”获得者李海艳。
在姚关,家住蒜园社区的残疾人创业自强模范李海艳算一个名人。被当地乡亲誉为“山野里绽放的铿锵玫瑰”。
2004年,李海艳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左手。面对嗷嗷待哺的儿子、两鬓斑白的父母、深情无助的丈夫,她强迫自己面对残酷现实,勇敢地用另一只手和丈夫一同为儿子、为父母撑起家里的一片天。她走出家门,先后做过流动小商贩,种过地,开过小商店,卖过早点,卖过牛肉,后来逐渐靠收购农副产品,开办野生菌农家乐为生。2020年在施甸县委政府的帮助下,李海艳把施甸的特色小吃米线和调料品成功的带进了西安交大。为帮助更多身边的残疾人活出有尊严有价值的人生,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李海艳于2021年2月7日成立了施甸县永艳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是由残疾人中的致富能人,经营大户等组建,采用合作社+残疾人的模式,全社有56个社员,其中残疾人社员就有46人,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更多的残疾朋友走出了自己的自立自强之路。李海艳也实现了自己组建一个残疾人团队,自主创办一个企业,安置一批人就业,帮助一批人创业,带动更多残疾人脱贫致富的梦想。
残疾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对李海艳来说充满了挑战,同时也是证明自身价值的机会,更是意味着一份人生的尊严。“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可以帮助到更多残疾人就业创业,这是我认为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在当天的调研座谈会上,李海艳高兴地说。
针对目前永艳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面临农特产品升级增效以及在扩大再生产中涉及征用土地和建盖厂房的具体困难和产品质量发展问题上,市、县残联相关负责人也对此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李海艳表示,感恩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惠民政策,感谢残联部门一如既往的关心帮助支持。她会将合作社“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核心理念运行在发展进程中,帮助更多身边残疾人兄弟姐妹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做贡献,成就自我,回报社会。
周向东/文 郑金保/图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