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好“四篇文章” 实现三个转变——芒宽乡文化站的转型升级之路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作好“四篇文章” 实现三个转变
——芒宽乡文化站的转型升级之路
本报记者 王曼华
自2011年全省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以来,隆阳区芒宽乡紧扣政策促改革,立足实际求创新,围绕把文化站建成集镇建设的“亮点工程”、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工程”、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的“民心工程”、文化经济一起抓的“示范工程”,重点作好“大”“特”“全”“新”四篇文章,建成了云南省乃至全国占地面积最大、服务功能最全、环境最优美的乡镇文化站,打造了一个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培养、乡村文明展示、文旅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文化综合体,达到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旅富民”的目标,芒宽乡文化站也实现了从“火柴盒”到新地标,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小目标到大格局的三大转变。2014年芒宽乡文化站被文化部评定为“全国一级综合文化站”,2015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突破建设定位 在“大”字上着笔
乡镇文化站曾经被称为“五子文化站”,即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个妹子,要么一张报纸看一天,要么一把铁锁锁一周。如何建好、用好文化站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市提出:把文化设施建成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工程”、城乡建设的“亮点工程”、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的“民心工程”、文化经济一起抓的“示范工程”。按照这一目标,芒宽乡认为既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工程”,那就得建出本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水准;既然是城乡建设的“亮点工程”,就得成为集镇建设的核心(中心),并把它擦亮;既然是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的“民心工程”,那就要根据老百姓的需要进行规划建设;既然是文化经济一起抓的“示范工程”,那就要用产业的观点、经济的观点、市场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来进行创意、策划和规划建设,使之具有多功能的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10多年以来,芒宽乡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建设文化站。现已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1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主要设施包括彝族特色的牌坊、民族团结大道、傈僳族基督教教堂、傣族小乘佛教的奘房、文化产品展销中心、彝族火把广场、傈僳族刀杆架、灯光球场、斗鸡场、射弩场、傣族泼水广场、文艺表演舞台、全民健身广场、农耕文化主题园、5人制足球场、长寿湖及1.8公里游道等。综合文化大楼设有农文网培学校培训室、图书室、阅览室、档案室、电子阅览室、乡情展室和民族民俗文化展室。文化站从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的“火柴盒式”的“五子文化站”,成为了集文化服务、体育运动、科技博览、民俗风情、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广场。并且作为充分体现芒宽各民族大团结的标志性建筑,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个性化的建筑风格,兼容大气的建设特点,与芒宽乡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特点十分契合,与芒宽乡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打造相得益彰,成为芒宽乡的新地标建筑。
突显活动定位 在“特”字上着色
芒宽乡行政区域内共居住着22个民族,由于各民族信仰的不同,加之年龄、知识、职业等结构的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更是千差万别。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满足各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芒宽乡文化站采取了建设集“分散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广场,解决了这一难题。文化广场上不仅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台、舞台等必备设施设备,而且还建有傣族小乘佛教奘房、傈僳族基督教教堂、彝族特色的钢架牌坊、斗鸡场、射弩场、泼水广场等民族特色场所。各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汇集于此,不仅体现了芒宽民族乡的风土人情,而且也满足了不同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开展活动,互相交流学习,实现了多民族的和谐共处。新光村村民陈桥梁家是一个多民族家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感慨地说:“在芒宽民族文化广场,我一家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我父亲去傣族奘房祈福,母亲去参加广场舞,媳妇去傈僳族教堂做礼拜,儿子去打球,而我却喜欢到图书室看书读报”。同时,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芒宽乡以文化站为依托,推出了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傈僳族阔时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打造了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为目的荔枝节、木棉花节,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火炬杯”歌手大赛、射弩比赛、陀螺比赛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关注度高的文体活动,每年可吸纳游客30多万人次。
突出功能定位 在“全”字上着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旅富民”的作用,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发展要求的文化格局?芒宽乡全力服务、全面覆盖、全民受益,不断拓展文化站的服务对象,延伸其服务功能。首先在服务对象上,宽敞的活动场所,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满足了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群众的需求。芒宽乡广泛组织开展了“欢乐乡村大家乐”系列文化创建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实现了“天天有歌舞、月月有电影、季季有比赛、年年有演出、人人有书读、家家有电视看”等“六个有”的基本公共文化生活目标,实现了文化乐民。其次在服务内容上,文化站不再是单纯的唱唱跳跳的文化场所,而是发挥了文化育民的功能。每年文化站都要对群众开展种植、养殖等生产技术、劳动技能等培训以及文艺培训。不仅提升了群众劳动素质,支持了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而且通过培训文艺骨干,提升了群众的文艺编创能力与表演水平。通过编创、演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关的歌舞、快板、小品、相声、戏曲等文艺节目,宣传党的脱贫政策,激发群众抛弃“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发挥了文化扶志与扶智作用。在“文旅富民”上,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和赛事,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目前,文化站内建成了“水上乐园”“文化产品展销中心”“地方小吃长廊”“奇石协会交易场所”等文化产业项目,并在芒宽乡敢顶村建成了奇石一条街,仅奇石文化一项每年交易额达几十万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刺绣王子张志渊的手工绣品备受青睐,目前已有徒弟近100人,绣品交易额每年达5万元。
突越价值定位 在“新”字上着眼
芒宽乡文化站的“大”不仅仅体现在规模上,还体现在它站在“大文化”的角度,以文化建设为引领,统筹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式,使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合到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真正发挥了文化的引领作用,构建起了面向大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大格局。
以“四大工程”作为打开文化站转型发展的金钥匙,芒宽乡通过大胆突破,统筹规划,统筹建设,实现了文化与集镇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的有机结合,文化与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充分结合,把文化站打造为既具综合性的文化场所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使其成为一个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文化综合体”。文化站通过举办荔枝文化节拉动了荔枝产业的发展,通过办斗鸡比赛促进了斗鸡养殖和餐饮业的形成;通过办赏石文化展赛和销售推介活动,培育了赏石文化产业和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通过建设文化产品展销中心,为分散在各村各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搭建了统一的对外展示销售平台。因此它又是一个文化与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文化综合体”。通过发挥文化塑形铸魂的作用,借助文化的力量补齐群众在思想观念、产业发展、技术技能等方面的短板,它又是一个文化与脱贫攻坚工作、乡村振乡有机结合的“新型文化综合体”。
在芒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这里最大的社会工作。芒宽乡文化站把文化活动场所与民族、宗教活动场所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化活动与民族传统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加强了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交流,促进了民族的互融互通,增进了民族团结,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从建设之初,芒宽文化站就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建设文化站。2007年干部职工在大道两旁义务植树,如今这些繁茂的树木成了文化站建设最好的见证。不仅于此,芒宽乡还对树龄达百年以上的40棵古树进行了挂牌保护。同时,站内规划建设了竹林、荷池、果园,新种了许多花草树木,对旁边的长寿水库进行了环境保护和治理,乡文化站在生态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目前,芒宽乡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