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城创建之初,生活着怎样的民族?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保山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一直生活着服饰、习俗各异的民族,这三个彝族女孩的帽子就足够惊艳。刁丽俊 摄

布朗族 刁丽俊 摄

潞江土司应太。摄于20世纪40年代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自同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接编发,随畜徙迁,毋长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据史学家考证,同师即今保山,叶榆即今大理,大理唐时为南诏地,这些生活在南诏地区的编发、随畜徙迁、毋长处,毋君长的嶲、昆明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据我省一些著名民族学家研究,嶲、昆明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之一,属氐羌族系,其分布区域十分辽阔,先秦时期主要活动在今怒江、澜沧江及洱海区域,秦汉以来大部分嶲、昆明人已迁至金沙江以南和滇池区域以西地区。唐时,他们多被称为乌蛮。在《云南少数民族源流简表》中,在唐代,乌蛮对应的民族是乌蛮、长裈蛮、施蛮、顺蛮、磨蛮、锅坐蛮,在近现代,乌蛮对应的民族是彝族、傈僳族、拉祜族。
那么,保山城创建之初,在保山城四周,在广大的永昌大地上生活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民族呢。
他们是以朴子蛮、望苴子蛮、黑齿、金齿、银齿、乌蛮等为主体的土著民族——哀牢夷。虽然,汉族自秦汉时期,西南丝绸古道开通之际就有可能因经商而落籍保山,但这种落籍微乎其微。史料最早记载汉族入驻保山是在公元前109年,“孝武时,通博南山,渡兰沧水,置嶲唐、不韦二县。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实之。”(《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但吕嘉子孙宗族人口也不会太多。何况,在孝武帝眼中,不韦是“绝域荒外”之地,不值得派太多的兵士来把守。
此后汉族落籍保山便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但史籍中记载的发生在永昌大地上的与汉人有关的战争也十分稀少:
一次是“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夷渠帅栋蚕与姑复、叶榆、弄栋、连然、滇池、建伶、昆明诸种反叛,杀长吏。益州太守繁胜与战而败,退保朱提。十九年(公元43年),谴武威将军刘尚等发广汉、犍为、蜀郡人及朱提夷,合万三千人击之。尚军遂渡泸水,入益州界,郡夷闻大兵至,皆弃垒奔走,尚获其羸弱、谷、畜。二十年(公元44年),进兵与栋蚕等连战数月,皆破之,明年(公元45年)正月,追至不韦,战栋蚕帅,凡首虏七千余人,得生口五千七百人,马三千匹,牛羊三万余头,诸夷悉平。”《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一次是蜀汉章武年间,益州郡豪强雍闿叛蜀,兵攻永昌,永昌郡功曹吕凯及府丞王伉奋力抗击。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益州、越嶲、戕牁、永昌),四郡皆平”(《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诸葛亮为吕凯“执忠绝域,十年有余”,使“闿不能进”的品格所感动,不禁赞叹道:“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据专家考证,诸葛亮南征,位于保山城南4公里处的诸葛营便因诸葛亮的军队驻扎那里而得名。
另一次是在西晋太安年间,针对宁州刺史李毅、王逊的强暴统治,“夷遂大反,破没郡县,攻围州城”(《华阳国志·南中志·李毅传》),“役吏民……晋民或入交州,或入永昌”(《华阳国志·南中志·总叙》)。无疑,这些战争都会有参战将士遗留保山,但多数会因为纪律的约束,因为思念故乡亲人而随大队人马返回原籍。因此,因战争而遗留保山的汉族数量也不会太大。更何况,两晋及以后,“中朝治理南中已鞭长莫及,爨部崛起于滇池,永昌辟处,声教隔绝,犹……一脉相沿未绝也。”《保山县志稿·杨兴传》,既然中朝对南中的治理已鞭长莫及,当然也就没更大的战争。
由此不难看出,保山城创建之初,保山城汉族还十分稀少。生活在保山城的是“以青沙罗段为通身裤”,“披娑罗笼”,“以漆漆其齿,以金铝片裹其齿,银齿以银……当顶上为一髻,以青布为通身裤,又斜披青布条……踝上腓骨,周匝刻其肤为文彩,衣以绯布,以青色为饰……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的哀牢夷和“男以缯布为缦裆,妇人从顶横分其发,当额并顶后各为一髻,男女终身并跣足,披羊皮”的嶲、昆明后裔。
那么,保山城又是怎样由一个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城市变成后来的以汉族为主体地充满了汉文化的城市的呢?
这主要是进入明朝以后,朱元璋平定了云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云南的治理的缘故。
首先是置三司、设府县、立卫所。
明朝,朱元璋平定了全国的大部分领土,鉴于云南山高路险,历朝难治的特点,曾试图用和平的方式统一云南,并多次派使臣到云南与元朝残余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谈判,劝其归降。但梁王自恃云南山高路险,元军不弱,不仅不归降,反而数杀使臣。清倪蜕《滇云历年传》第六卷就记载了使臣王袆被害的过程“洪武五年春正月,命袆偕苏成诏谕云南。既奉命,不少辞,即日就道,以六月至云南。见梁王君臣,谕之曰:‘大明创业,统一万方,尔僻在西南,未被声教,特遣使者来谕意。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听,馆别室,袆又言曰:‘朝廷珍念云南黎庶,不忍歼于锋刃,故令开谕,若拒不服,必奉行天讨。’王曰:‘汉闭昆明,命使莫达;唐勤远略,只以自备。天兵虽多,恐无所用之。’曰:‘王未闻乎:陈友谅据楚,张士诚据吴……’会元使自漠北来,欲连兵以拒,必欲迫梁王杀袆。”和平统一不成,朱元璋不能不动武了。洪武十四年“九月,壬午朔,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步骑三十万征云南”(《明通鉴》)卷七。到洪武十五年二月,消灭了盘踞云南的全部元军,云南基本平定。
平定了云南,朱元璋立即在元代设立的云南地方政权的基础上,改设新的地方政权。《明通鉴》卷七记载“洪武十五年二月癸丑,置云南都指挥司”,都指挥司是明代省级最高军事机构,执掌全省军务。三天后,又置云南布政司,执全省政务。洪武三十年“春,正月……置云南按察使司”,执全省刑名弹劾之事。省级军政机构建立完备之后,朱元璋马不停蹄,立即又进行府、州、县及卫所的设置。洪武十五年“三月……更定云南所属府五十二,州三十六、县五十四”。正是在这个时候:“洪武十五年平定云南,前永昌千户阿凤率其众谐指挥王正降附置永昌府,设知府一人,通判一人,并立金齿卫。”卫是军事机构,隶属都司,执掌一方军务。
其次是移民开发云南。
朱元璋洪武十五年三月平定云南,“洪武十六年三月,甲辰,诏影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班师,留西平侯沐英率数万众镇滇中”(《明通鉴》)。这“数万”大军,便是朱元璋迁入云南的第一批汉族。这些留守云南的士卒被安置在卫所各驿站,遇有战事出征打战,和平时期三分操备七分种。既镇守了云南,又做到粮食军需自给自足。
朱元璋迁入云南的第二批汉族是这些镇守云南的将士家属。明代兵制相当严格。一是军皆世袭,一旦入伍,终身为军,如中途战死或病故,其子孙必顶替入伍,没有子孙的,必须由其哥弟或其他亲属,或这些亲属的子弟顶替入伍,并且,军人不得与其他行业人员调换职业。《明会典》说,“凡军、民、医、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敢有以民为军,乱籍以扰吾民者禁止之。”同时,也不许军人将子孙过继给亲人或其他人。二是定点屯驻,各卫所驿站的地点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动,遇有战事,士卒奉令出征,战争结束,士卒返回原卫所,继续屯驻。三是建立军户。士卒及家属均为军籍,为一个军户。士卒远戍,家属随之迁徙,“军士应起解佥妻”(《明史·兵志》),没有妻室的,则要免去军籍;“卫军无妻者辄罢革。”有妻室的,朝廷派人送到戍地,没有妻室的,可在当地择偶完婚。当地无法择偶的,可在原籍由亲属帮助择偶然后送达戍地完婚。“如原籍未有妻室,听就彼完娶,有妻在籍者,着令原籍亲属送去完娶。”如此,那些守云南的士卒的家属便很快来到了云南。
朱元璋迁入云南的第三批汉族,“是移狭乡就宽乡”,为开发云南而进行的正常移民。当时,江南一带人口相当稠密,而云南人口稀少,朱元璋便将江南大批汉族迁往云南,既开发了云南,又加强了对云南的统治。这一类人多是一些贫苦农民,他们是被举家迁移来滇的。这是一批相当数量的移民。《滇萃·云南世守黔宁王附后嗣略》记载:“英还滇,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入滇……”“春镇滇七年,再移南京人民三十余万”,这些移民,往往几十户上百户地被安置在一个个地方,开荒种地,泄水造田,建造房屋。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就成了今天的遍布全省的张家屯、李家屯、陈官屯、刘家坡、左所营、青白庄等等一类的以屯、营、庄为名称的村庄。
朱元璋迁移到云南来的第四批汉族,是江南富豪和触犯了朝廷的各色罪人。诸葛元声《滇史》说,“初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那些被迁移到云南来的江南富豪其实是很冤的,他们并没有明显的过错,仅仅是因为朱元璋不喜欢他们而已。这一类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富甲江南的沈万三。据说,朱元璋建南京城,沈万三出资三分之一,士兵起哄要吃大户,沈万三买来酒肉让士兵们大吃大喝,这一切,讨饭做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看在眼里,恨在心头。结果,南京城建成了,士兵们吃饱了喝足了,沈万三却被发配云南。
上述种种移民,自然有相当一部分会入驻保山,就保山立金齿卫一项来说,就有5600将士、即5600个军户入驻保山。以每户5人计,共计28000人。郝正治《汉族移民入滇史话》说:“明初……云南人口当在二百多万,”云南当时设19个卫,以保山人口占全省十九分之一计,保山人口10万多一点,由此不难看出28000人所占保山总人口的比重。还有为开发云南迁移到云南来的正常移民,今天,遍布保山坝的张家屯、李家屯、陈官屯一类的村庄,就是当年“移狭乡就宽乡”迁移到保山来的移民发展起来的,这一类村庄保山坝共有68个。他们的先人,肯定有一部分会因为种种原因入驻保山城。至于因触犯朝廷被充军、谪戍到云南来的各色罪人,就保山来说,有保山人引以为豪的杨状元杨升庵、刘寅,有让保山人为之心痛、惋惜、钦佩的金华人宋氏等等。
除上述原因入驻保山城的汉族之外,还有因战争原因入驻保山城的,比如王骥率三十万大军三征麓川、邓子龙平缅等等,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汉族遗留保山。还有因经商而落籍保山城的汉族,明朝,作为“西南一大都市”的保山,商业已十分发达,来往商人络绎不绝,汉族落籍保山当然是自然而然的事。进入清朝以后,由于战争和商业的原因,仍会有汉族不断落籍保山。如此,保山城就由一个以哀牢夷和南诏民族为主体的城市,渐渐地变成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充满了汉文化的城市了。(段一平)
责编: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