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麻犁耙会
来源:保山日报
范南丹 摄
□ 陈永军 倪 婷
相约春天,相约农历二月初八,来赶一场农耕文化的盛会——丙麻犁耙会。
隆阳区丙麻乡农历二月初八犁耙会,一春续一春,源远流长,红红火火,接连不断地赶了几百年。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现丙麻街一带修建了第一座寺庙莲花寺,后来又相继建起川主庙、扑明寺,清朝时建有三官庙、尼姑庵、财神庙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村民兴起到庙庵里敬香拜佛、赶庙会的习俗。当地老百姓在赶庙会时,把自家做的犁耙、竹麻、扁担、草鞋等农具、农产品拿来交易,形成了生生不息、热闹非凡的丙麻犁耙会。
后来,庙庵逐渐消失了,但由庙会演变成以犁耙等涉农物资为主的交易会一直延续至今。我想,假如莲花寺还存在的话应该有655年了,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正月吃,二月闲,三月四月忙耕田。
农历二月,春风得意,花开满径。然而,油菜、蚕豆、麦子等小春冬闲农作物尚未落黄成熟,还有空闲时间。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方水土的百姓却秉承“冬闲,地闲,人不闲”的传统,农历二月初八赶犁耙会,备春耕才是心中的头等大事。
丙麻犁耙会,人头攒动,万人空巷,人人笑容满面,街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嬉闹声,吵吵嚷嚷,好不热闹。
堆积如山的农用物资,有木甑子、木锄把、木砧板、杵臼、杵棒、木剁墩,花篮、背箩、簸箕、筲箕、筛子、扁担、竹耙、烟杆、蓑衣等,岁月如流,样貌未改。
垂涎欲滴的小吃摊,有甜白酒、凉虾、麦芽糖、叮叮糖、汤圆、豆粉、米线、火烧肉、小油菜花水腌菜等,都是馋人的美味。
自产自销的土产日杂,有各类种子,也有荸荠、浸梨、豌豆、蚕豆、花椒、辣椒、丙麻大米、火腿、腊肠、柑橘……还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芬芳扑鼻的草药花卉,野生兰花、造型各异的石头、根雕摆件等等,真叫人挪不开脚步。
来赶犁耙会,热情好客的丙麻人早就炖好了一锅锅热腾腾的黄牛肉扒烀。牛肉炖得扒而不散、肉质松软、不腥不腻、肉香四溢、汤汁回甘。饿了,随便找一家小摊,拿个小凳子一坐,点上一碗牛扒烀,加上一碗米饭,简单搭配,汤汤水水,麻辣咸香,稀里哗啦,吃了舔碗,余韵悠长。
丙麻犁耙会传承着庙会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商旅文化。
犁耙会让人有着思念,往往来时空着手,走时却是装满一筐筐的欢乐,丙麻从未让人失望。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