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芒(边地风物)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本刊特约撰稿人 杨弘倩
漫步于潞江坝的傣族村落,总会看见几棵高大的三年芒傲然挺立在村寨内,每到祭神礼佛的日子,村民们便在树下烧香诵经。芒果是佛教的圣果,佛经常引它作各种比喻。《维摩诘经》有言:“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潞江坝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我一直以为,一千多年前,芒果随着佛教的传播来到了潞江坝,在这里的傣族村落生根发芽。然而,一千多年后,一群科学家的到访让我知道,三年芒的历史,可能比此更久远。
1953年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就开始收集保山潞江坝的本地品种三年芒。1980年至2008年,他们在怒江低热河谷区开展果树资源调查,发现怒江流域有大量性状各异的野生芒果种群,这些野生芒果资源均分布在怒江西岸,而位于丝绸之路的怒江东岸却没有一棵上百年的野生芒果树,因此,怒江流域野生芒果外来的可能性极小,它们很有可能在人类入住以前就已经存在。潞江三年芒是野生芒果长期自然演化和当地人长期筛选培育的优良品种。1987年,在全省芒果鉴评会议上,潞江三年芒以久观优美、风味独特,丰产、抗逆性强等特性,被评为“芒果良种之冠”。
被誉为“芒果良种之冠”的三年芒,是进行芒果育种的最佳亲本。2013年,热经所的科技人员从三年芒实生后代中选育出大寨黄心芒,2016年选育出“云热-5006号”芒果,这两个品种不仅保存了三年芒的风味,还具有高产、稳产、耐旱的特征。2021年从三年芒实生后代中选育出的“云玉”是保山乃至全国风味最佳的芒果之一。成熟的云玉芒果绿得发亮,个头饱满,将其切开,肉浓如浆,软润无渣,果香浓郁,直渗喉舌,是潞江坝远近闻名的美味之一。
2015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热经所的科技人员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先后在保山等云南芒果主产区建成示范基地4.7万亩,邀请专业人士对芒果品种进行品鉴与市场评估,提升芒果果产品品质和效益。进行先培训专业合作社成员,再通过专业合作社成员培训种植户的方式,创建了“重点培养对象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示范户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的整村推进—百花村模式”和“品种与技术配套促进区域芒果产业发展—产业带发展模式”的推广应用模式。由于成绩突出,2021年热经所的芒果研究专家尼章光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行于万物者,道也,一个芒果里的“道”,也是多层的。佛教徒从中领悟以小观大,见微知著。美食家将其做成饮品菜肴,惹人垂涎。科学家寻本溯源,创新惠民。他们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到站在智慧高地,不动声色地改变世界。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