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龙陵:“新农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筑梦计划”,选择返乡创业,当起“新农人”,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返乡创业小伙曹大成(中)正在讲解直播带货。徐静摄“新农人+电商” 助推农产品走出去
连日来,在腊勐镇大垭口村的直播基地,曹大成和小伙伴们忙着发货,他一边清点订单一边高兴地说:“龙陵的勐冒洋芋深受客户喜欢,今天又要发往全国各地共18吨,这段时间已经卖出50多吨。”
29岁的曹大成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傈僳族小伙。2014年大学毕业后,他在昆明做过人力资源、经营过包子铺,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他又回乡养猪,但后来几年养殖市场不景气,就放弃了。
“我也曾沮丧迷茫过,夜深人静之时总在思考到底该走哪条路才是正确的?”曹大成回忆道,“2021年3月,我踏上电商之路,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产品卖不出去等挫折和考验。”
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曹大成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电商能手,并于2023年12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如今已经销售了600多万元的土特产品。在全县统一组织的电商人才培训中,曹大成把自己的电商经验分享给200多名学员。
曹大成感慨道:“我是一个‘淋过雨’的电商人,从‘0’走到‘1’这段路非常艰辛。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我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希望大家少走弯路。如今,大家共同发力,助力家乡的青豌豆、核桃、小木榨红糖、蜂蜜、野生菌等农特产品走向了全国各地。”
近年来,龙陵县大力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对有意愿从事农村电商的青年开展免费培训,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人才培训效果,有效推动电子商务融入县域经济大局。
赵家来在参加全县的电商培训后,从当初的电商“小白”到尝试着开播,效果非常明显。他高兴地说道:“从当初的一无所知、开播不敢开口说话,到现在能够掌握整个流程、流利地把产品介绍出去;从第一场只卖200多元,到第二场能卖5000多元,电商培训让我们收获了很多。”
截至目前,龙陵县有电商个体443个、电商企业175户、电商直播基地27个、电子商务从业人员1000余人。2023年,全县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26.1亿元,网络销售额12亿元。

返乡创业小伙刘家波(右一)正在给大家讲解采茶要领。徐静摄“新农人+茶旅” 激活深山发展活力
在大山深处的平达乡安乐村,有一片800多亩的茶山,云雾缭绕,风景秀丽,不仅是游山玩水的好去处,还是种茶制茶饮茶的好基地。
然而,这些茶山在二十一年前出租外包,后来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成了杂草丛生的荒野。2022年底,多年在外从事广告业的刘家波返乡,成立公司接手“盘活”这片茶山。
“当地党委政府很实干,他们积极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难题,收回了茶山,并开始招商引资,多方洽谈后我就回来了。”刘家波说,“他们还沟通协调了电网改造,协调200多万元资金修建主路、旅游厕所,并安装了20盏路灯,还在树上栽种了一些石斛,协调架通饮用水,建了100多立方米的大水池。”
发展过程中,当地主要采取“村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由村党总支建设和提供平台,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公司进行茶叶收购、加工、销售、文化旅游基地经营、基地茶园管护,彻底改变以往管理不佳、经营不善、效益不显的困境,以期实现村集体和合作社、公司、农户多方互惠共赢。
如今,这片“躲”在大山深处的生态茶园已经焕发出生机。“我们3月底就过来采春茶,每天有80元的收入。”傈僳族大姐余顺兰高兴地说,“茶芽太好了,这个山头的采完,那片山坡的又能采,持续采了2个多月。”
作为年轻的茶人,刘家波已成功注册了商标,在严把“生态关”的基础上主要研产绿茶、白茶、红茶、熟茶四个系列产品。“我们紧扣市场发展需求,主要以最生态的方式来加工最生态的茶叶。比如说,加工白茶无需任何的机械和手工,直接放在晾棚里,用最生态的方式来还原它最真实的味道。这样做出来的茶特别香,回甘也特别好。”刘家波介绍。
随着茶园的发展,预计将实现年产生态茶叶20余吨,产值800余万元,提供周边农户就业10000余人次,带动周边茶农交售生态茶鲜叶10吨左右,增收20余万元,每年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
除了采制茶叶,依托当地茶山片状分布的优质生态茶林资源,公司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集民宿、餐饮、采摘及茶制作体验园、茶空间、研学基地、傈僳族民族舞台、游客中心等为一体的茶叶庄园。虽然目前工程建设还没有完工,但已经吸引了好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来到这个美丽的茶庄园,我们不仅体验了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还感受了当地的茶文化,整个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等到茶庄园正式开业迎客后,我还会约着亲朋好友一起过来玩。”游客石丽薇高兴地说。
刘家波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推进以“茶”为基础、“旅”为媒介、“文”为内涵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更多的茶农参与到公司的发展中,做出更多产品,着力推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游客正在刘家波的茶园上参观白茶制茶工艺。徐静摄“新农人+石斛”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眼下,正值石斛栽种管理的季节。走进象达镇朝阳村庄毕相的石斛种植基地,只见他正忙着和工人在木屑铺成的基质床上按照标准行距栽种石斛。
庄毕相现年28岁,2017年7月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发展石斛。“石斛是龙陵县的特色支柱产业,我的家乡象达镇又是全县的石斛大镇,加之家里也主要种植石斛,这样的发展优势和条件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乡。”庄毕相说。
回到家乡后,庄毕相跟随父亲打理家里的10多亩石斛,并收购鲜条发放给村民加工枫斗。庄毕相介绍,他刚回到家里的那几年,恰好村里建成了枫斗加工厂,由他家承包运营,每年收购50多吨石斛鲜条,年销售额达600多万元。
“2022年,父亲因病去世,我失去了靠山,一下子也慌起来了。”庄毕相回忆道,“每年收购石斛鲜条的数百万资金该如何筹措?如何与斛农继续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打开销路?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我面前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难题。”
得知情况后,龙陵县按照产业发展方向给予了扶持,庄毕相也虚心向石斛行业的前辈请教,并通过书本、网络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如今枫斗加工厂稳健运行,2023年向当地村民收购石斛鲜条100多吨,烘烤之后发放给村民加工枫斗。现在,庄毕相每年带动500多名村民加工枫斗,主要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居家加工,他每年要支付给村民加工费200多万元。除了枫斗加工,厂里还长年用工5个,种植、管理、采收时节每天用工10多个,高峰期每天用工50多个,每年支付工人工资50多万元。
“2023年,公司石斛销售额达800多万元。今年初,我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做了产品包装设计,向广东、安徽、四川等地的客商提供了一些样品。”庄毕相说,“我还加入了龙陵县青年创业协会,与大家相互沟通交流,如果有需要还能获得有关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和律师事务所提供的相关服务。”趁着发展势头,庄毕相表示未来除了继续经营好石斛加工厂,他正在尝试发展石斛花卉,积极探索网销和直播,希望将石斛做得更好,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怀着浓浓的“家乡情”,龙陵已有上千名青年回到家乡。龙陵县聚焦这一群体,用心用情联系服务广大返乡青年人才创业,不断壮大青年创业队伍。(徐静)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