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百家之长 解“众口难调” ——从保山日报社评报机制中引发的思考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评报”,简而言之,就是对一个周期内报刊整体质量作出全面、客观的综合性评价,也是对采编业务工作质量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反馈的一种直观方式。制度化、常态化、质效化开展好“评报”工作,是党报媒体深挖“短板”、苦练“内功”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媒体自身发展与时俱进,提升品牌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评报”不是新词,但在本报也算“新事”。短短数月时间,保山日报社开展评报会累计收集编辑、记者各类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上千条(次),这些意见建议大到政治导向、舆论监督、舆情研判和选题策划,细到版面设计、文章脉络、标题制作和标点使用,对待问题大家主动认领,有则改之,对常规性、低级性错误实行严格“销号”,达到了以完善小细节推动质量大改观的良好效果。
评报形成机制,质量渐入佳境。发挥好“评报”作用,关键要落在“广”“滤”“融”三个核心要素上。
一、报人论报——“广”开言路激火花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新闻采、编业务既分工明确,也交叉频繁。就整个业务系统而言,报刊成品质量的高低优劣,编辑、记者既是旁观者,也是当事者。开展报人评报,用亦清亦浊的视角对报刊进行讨论与评价,往往会比单纯的“读者来信”更能切中要害,得到的反馈也会更加包罗万象。
同时,评报机制全员覆盖,也为大家思想碰撞、业务比武搭建了一个有效的舞台。保山日报社在开展评报工作中,尊重所有个体的“发言权”,很好地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前期核心“冲突”主要呈现为——
记者认为:编辑既要强化版面统筹把控,也要加强稿件筛选打磨,不能总是用“好稿荒”做“版式简”的托词,用“稿源差”为“成品差”兜底。
编辑认为:记者要进一步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多在稿件精准、精细、精美上下功夫,不能简单地以“粗稿”代替“初稿”,习惯当甩手掌柜,总是让编辑来善后。
既突出受众监督,也强调换位思考,这样,版面不再是编辑的“责任田”,稿件也不再是记者的“独家料”,进一步形成规范化的采编交叉轮岗制度,实现“编”中有“采”,“采”中有“编”,真正构建“各划一支桨,共撑一条船”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好报社“采编+录入”微信群,对每日刊发版面实行线上全员审校,也从根源上有效杜绝了时政媒体新闻报道“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尴尬窘境。
由此可见,广开言路是确保评报工作持续走深走实的关键,只有坚持意见自由、意见公开、意见中肯、意见客观的鲜明导向,才能让评报机制始终“保温”“保鲜”。
二、揭短亮丑——“滤”掉瑕疵皆是美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编辑、记者个人如此,一个版面、一篇稿件也是如此。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所见不同,思维不等、审美不一,和谐而充满辣味的评报活动,是帮助编辑、记者认清自我、找到大同的有效方式之一。
开展好评报工作,关键就要从细节处着手,在精准上发力。对技术性、差异性、灵活性问题,要指到点上;对常规性、基础性、顽固性问题,要戳到痛处。就“挑毛病”而言,保山日报社开展评报活动堪称业务版的“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在具体实践中,除重点聚焦年轻采编人员具体业务和通讯员供稿类问题提出完善意见建议外,也经常不乏一些老编辑、名编辑的“特质经验”被“质疑”,老记者、名记者的“重头稿件”被“解剖”等等热辣场面。有效打破了老编辑、名编辑对版面“形”的垄断,老记者、名记者对稿件“模”的固化,在持续纠偏时政新闻报道有“调”无“料”,“虚”大于“实”,“形”不保“质”等模块化、情绪化倾向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胸中有实料,“评”时有话说。评报反向助推编辑记者自主强化理论学习和业务钻研,形成“以评促学、以学保评”的良好闭环,特别是对年轻编辑、记者的成长带动作用不可小觑。
所以,评报首先必须正确认清一个本质,相互揭短亮丑是思想和业务碰撞,而非刻意找茬、损人不利己的苦差事。闻过则喜、见微知著、举一反三,评报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彼此存在的短板指出来,把业务中的瑕疵“过滤”掉,从而不断提升整体采编业务水平、展现报刊完美质量。
三、求同存异——“融”得百味出佳肴
如何在守正中不断创新,让枯燥的新闻最大化满足更多受众的口味和需求,是新形势下主流媒体面临的巨大挑战。一份好报刊、一篇好新闻给读者的感受应该如同一份佳肴,有营养也有味道。满汉全席堪称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咸、甜、荤、素,炸、炒、熘、烧,各有其味、各有其客。如何能“全”?能“融”得“全”。媒体报刊发行也一样,融得了百味,方能调众口。
需要注意一点,新闻工作群体是专业性极强的文化工作者群体,自古文人多傲骨,“融”出统一行动简单,“融”出统一思想不易。不管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又或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放眼现实,多半成了我们对“文人相轻”的一种委婉托词。习惯按部就班的工作状态,文化工作者最容易走入的误区就是在专业领域形成过度自负,甚至自我崇拜,把一身傲骨养成了一身“拗骨”。
不断在交流与碰撞中求同存异,“融”各家之长,划出最大同心圆,是有效开展好评报工作最终的落脚点。以制度化开展好评报工作为截面和缓冲,可以逐渐打磨掉编辑记者业务习惯中的孤傲棱角,让每个个体都能沉下心来,包容他人,自检自省,进而重塑客观平和的执业心态,提升淡薄个人执念、成就集体大同的思想境界。如此,不以一隅为限、不唯一念定航,才能不断提升党报媒体在时代变化中的综合应变、抗变能力,赢得竞争与发展。如此,也才是文化工作者践行“文无第一”的正确打开方式。
总之,开展评报工作,关键在“评”,目的在“融”。唯有真正解放思想、敞开心扉,多在业务上作钻研,少在情绪上作纠结,多亮能“融”人的真本事,少生被人“融”的闷头气,才能从业务到思想上实现最大限度无缝对接,确保每一期报刊都是“融”集体智慧的精品,合众人口味的佳肴。只有自己过得了眼、拿得出手,对外才出得了彩、亮得了剑。(李活顺)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