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社区:以党建温度提升“夜经济”发展热度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傍晚,天边霞光渐落,踏入保山三馆广场,徐徐晚风中夜市人头攒动,各类小商品、美食摊位一字摆开,通明的灯火里弥漫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兰花社区慰问新业态就业群体。
近年来,隆阳区兰城街道兰花社区党总支主动求变,打好政策、资源、区位三张牌,大力发展“夜经济”,带动居民就业,促进集体创收,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夜经济”发展,集体经济“破壳”逆袭,实现百万元收入的发展新路。
借政策“东风” 助夜市“出圈”
“去不了淄博,你就来三馆夜市。我不仅会带大家看看这里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还将向你展示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开放的三馆夜市……”2023年9月28日,隆阳区兰城街道兰花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段光宽把录制好的三馆夜市宣传短视频上传到了自己的抖音账号上,引来不少点赞。
“这个广场聚集了保山市的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所以叫三馆广场。最初建立夜市的初衷就是想减少疫情期间失业人数增多的影响,带动地方经济复苏。”段光宽边走边介绍,摊主们看见他也热情地打着招呼。
2020年7月,保山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兰城街道积极引导兰花社区响应号召,借着政策“东风”,谋定了在三馆广场发展“夜市经济”的路径,三馆夜市应运而生。兰花社区将广场按3平方米一个小摊位进行划分,共设摊位550个,进行合理布局,细化成美食区、服装区、娱乐区、综合区。
在网红炸排骨摊位上,摊主杨洋正在边炸排骨边直播。他说:“这儿的摊位费每晚10元,但我平均每晚营业收入大概可以到2000元。”
守住“烟火气” 点亮“夜经济”
“最初运营时,我们采取社区党组织管理模式,聘请了社区的7名党员作为夜市专职管理人员,全面负责规范摊位、环境卫生、安全保障等工作,全力维护夜市的有序运行。此外,社区‘两委’也会每日轮值夜市,协助管理、化解市场矛盾。经常性检查夜市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摊贩经营行为等,发现问题就及时督促摊主整改,营造了良好的夜间消费环境。”段光宽告诉记者,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兰花社区创新实施了“党组织+党员+志愿者+管理员+摊主”的管理运行模式,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细化日常服务、强化监督管理、建成先锋驿站等举措,引导夜市摊主、“三新”党员、在职党员志愿者成为夜市治理的参与者、引导者、示范者。
在党组织引领下,三馆夜市常态化开展营业执照集中办理、食品安全知识讲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了夜市活力。段光宽说:“一开始,这里只有80多个摊位,慢慢地,大家发现夜市人流量大、管理规范、营商环境好,现在每晚上平均人流量可达5000人次,已是‘一摊难求’。不但550个摊位全部租满,排队等摊位的名字都又登记了300多家。”
“这里秩序很好,摊主下午5点多入场,晚上11点准时退场,不但自己有了收入,又丰富了大家的生活,还不扰民。”家住三馆广场附近的艾大爷对夜市赞誉有加。
家门口建驿站 温暖触手可及
在夜市的灯火中,“城市先锋驿站”依然显眼。这个2023年6月建起来的先锋驿站不但可以为群众提供面对面服务窗口,也是游客休憩的重要场所。许多逛夜市的游客都在驿站里面一边品尝美食,一边通过“先锋数字有声图书”汲取知识。驿站内还提供免费的矿泉水,同时配备饮水机、手机充电口等设备,为大家休息调整提供了暖心服务。
社区党总支依托在职党员、社区党员等群体,组建了稳定的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值守服务,并在驿站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夜间失物招领、便民药箱、信息咨询等服务。2023年以来,该驿站已服务群众上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2719小时。
“在摊主的选择上,我们优先满足残疾人、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的需要,辐射带动了周边15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同时,将夜市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支持社区基础设施、绿美建设,慰问孤苦、捐资助学等为民实事中,反哺民生。”段光宽告诉记者。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今的三馆夜市已然成了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遛弯带娃的绝佳之地。兰花社区集体经济也由2018年的5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35.75万元,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夜市经济发展,助力集体经济“破壳”的逆袭之路。
欧阳小抒 孙丽贤 文/图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