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祥:让绿美宜居成为乡村的底色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连续好几年了,初春时节,东河沿线的樱花都能引来众多‘打卡’的年轻人,东河河堤已经成了我们北汉庄的一张生态名片。”说这话的隆阳区板桥镇北汉庄社区党总支书记方伟言语中满是藏不住的自豪,“在北汉庄,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北汉庄能有这样的变化还要感谢徐叔。”
方伟口中的徐叔,是集“中国好人”“云南省助人为乐模范”“保山市道德模范”“保山好人”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原主任徐洪祥。
徐洪祥在东河边巡护。 周向东 摄
作为一个从北汉庄走出去又飞回来的“归雁”,徐洪祥用10年时间,将绿色生态的理念植根于北汉庄人的心中。
2014年3月,徐洪祥从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的岗位上退休。退休之时,徐洪祥就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转到了北汉庄村党总支。“我是从北汉庄走出去的,退休了就想着给村里做点什么。”其实,早在退休前徐洪祥就已经谋划好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2013年,隆阳区号召东河沿岸的乡镇村社对东河河堤进行治理。始终关注家乡发展的徐洪祥也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河堤治理的问题。受杨善洲老书记的启发,徐洪祥决定尝试栽种花草树木,用植被护岸的方式对北汉庄段东河河堤进行治理。
水冬瓜、雪松、缅桂花、桤木树、三角梅、樱花……获得水务部门认可后,徐洪祥用退休时取出的8万多元住房公积金购买了苗木,开始了他的河堤生态建设工程。
“大亮山的万亩荒山都能变绿,1.5公里的河堤有什么不可能。”面对质疑的徐洪祥给出了这样的回复。
所幸,更多的人选择了相信并支持徐洪祥:家人的理解与支持;镇村的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干部职工自愿捐资2.48万元;市、区水务局伸出援助之手。
在各方支持下,短短1年,徐洪祥就在东河河堤上种下了上万株绿植。
此后5年里的每个清晨,北汉庄人都能看到头戴草帽的徐洪祥驾驶着他的三轮车到东河边巡护,给花草浇水,给树木修枝。
退了休的人不应该是在村里走走逛逛、聊聊天、打打牌么?他这么卖力,村里到底开了多少工钱给他?看着比上班还认真的徐洪祥,乡邻们一开始免不了有些议论。
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正处级的“大官”不仅没拿村里的钱,还贴钱为村里种树,连那些管护树木的零工工钱都是他自掏腰包付的。
随着东河两岸绿意渐浓,北汉庄人的绿色生态理念也逐渐形成。在徐洪祥的影响下,北汉庄人展开了一系列绿色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群众在房前屋后养起了花种起了树,为有限的空间点缀一片片新绿;
村里出资,在入村的小康路两边种上了行道树;
群众主动配合,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拆除了小康路沿线的43座违章建筑;
北汉庄党总支牵头,90多位群众自发成立了北汉庄爱路护路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们不仅主动义务进行路面清扫、绿化管护,还在村庄的公共区域规划了150多个车位,规范停车;
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清河、清沟行动,对存量垃圾进行集中整治;
将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纳入村规民约,将美丽乡村建设由阶段性集中整治向群众自治常态化管理、农户习惯性治理延伸……
一系列绿美乡村建设工程的实施,让北汉庄展现出了景新、村美、人和、宜居的和美乡村画卷。2016年,北汉庄获得“省级美丽乡村”称号;2018年,北汉庄被评为“云南省卫生村”。
2019年,徐洪祥将辛苦种植管护了6年的上万株树木无偿交给国家,交由当地政府和河道管理所管护。“当时就想着通过植被护岸的方式,把东河河堤打造成一个带状公园,给群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实现生态、景观、休闲的有机融合。”这是徐洪祥的初衷。事实上,他带给北汉庄的远不止于此。
“不止东河河堤上的绿树红花,现在,干净整洁的村庄、郁郁葱葱的田园风光都是我们北汉庄的名片。徐叔的生态理念已经在北汉庄生根发芽,并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转化为北汉庄的发展优势。”方伟说。
如今的徐洪祥依旧每月按时参加北汉庄党总支的组织生活会,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他说:“我会继续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出主意、想办法、找门路。”(傅华平)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