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苑

梯云路上的悲与欢

发布时间: 12-09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MMM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下梯云路。   蒋 蕾 摄MMM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本刊特约撰稿人 杨军MMM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曾经以为,南方丝绸之路其实就是一条贯通古今的古道。这条小路上走着一支支马帮,马蹄声“嘚嘚”叩击着每一个旅人的耳膜,豪气干云的民谣与山歌恣意生长,清脆的驮铃正穿过野花满径的石头路,温润着时空,也浪漫了历史。MMM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踏上水寨梯云路的一刹那,我才真正读懂了这条古道。沿途的风景之美和历史荣光自不必说,我更在意的是梯云路尘土深处隐藏的悲与欢。由此也在行走中读懂它风中弥散的执着与热肠,也读懂了它被历史和岁月淹没的苍凉和悲壮。MMM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对于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来说,时间在梯云路上的积淀意义非凡。作为南方丝绸之路永昌道的一条重要干线,开凿于明代的梯云路是保山境内最曲折艰险的其中一段。如果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认识梯云路,梯云路很渺小,小得宛如一根羊肠;如果从历史人文的情怀审视它,梯云路又很厚重。在苍茫的历史时空中,它存储着一代代马帮行旅人的悲欢与喜乐,落寞与哀愁,幸福与梦想。MMM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梯云路行走,人生只有两种选择:向下与向上。我能想象出五百年前,谪戍永昌的明代状元杨升庵是如何在梯云路上穿越蛮烟瘴雨,寻亲、访友,慰藉平生,在梯云路上留下了孑孓而行的影子。我想他看到的不止是永昌人古渡打渔、采桑绩麻、砍樵伐柴,他眼中更多的,一定是归乡的希望。五百年后的今天,当我重读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重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我才蓦然顿悟,原来杨升庵先生一生愁肠百结,流离颠沛,仍强忍悲愤,流下一曲曲心灵高歌,或许就是因了这条古道的存在。因为古道联结着他的乡情、亲情和友情。那低如尘埃的羁痕里,深深烙下了他的身影和喟叹,也残存着希望的最后一丝微光。MMM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古道连接着希望,也结满了愁肠。从水寨出发,下罗岷,越水石坎,进平坡,再渡霁虹桥,上江顶寺,一路走来,我感受到古人行旅古道的不易与悲欢。正是在血泪凝成的古道上,杨升庵吟咏出“为客从来辛苦多,嗟我行商奈若何”的感叹。MMM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千百年来,无数人寒来暑往,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伟业,创造了光彩一瞬。也有人如杨升庵一样,用尽一生的力气与梦想,通过古道往来永昌和内地,或许只为归心向往。他们的血泪与光荣,哀愁与离骚,全都随着这条古道的终结,像随风飘拂的种子,留在永昌——他们精神故乡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延续。MMM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杨升庵自始至终把他一生的梦想和悲欢寄托给古道,在谪戍保山的三十六年中,他无数次穿越梯云路,跨越霁虹桥,带着一颗思乡的心,穿行在南方丝绸之路上。山间月明、斜阳断肠。我想,杨升庵对梯云路一定又爱又恨,他在古道上行走的大半生,悲壮,落寞而又高昂。MMM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想举一壶浊酒,借着澜沧江上映照的明月,博南山上斜坠的夕阳,邀约升庵先生先歌一首《临江仙》,又唱一曲《南枝曲》。在令他魂牵梦萦的永昌大地上,再写一首心灵的绝唱,然后托付给古道西风。MMM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4-转曲-18.jpg

  责编:刘自明MMM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MMM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