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国药: 新和百香果产业的“领路人”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初冬,走进龙陵县腊勐镇新和村白追林小组,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几缕白云,刚从地头回来的付国药放下背篓和锄头,喝了一杯浓茶后又朝家后的百香果地走去。
地头还有1吨多的百香果可以采摘,但这几天忙着收玉米,付国药已经好几天没去百香果地了,第二天就是腊勐赶集日,他准备挑选成熟度好的一些果子拉到街上卖。“今年价格没有前几年好,但高一年低一年很正常,我已经栽了7年多,百香果给我家带来过很大的‘福’。”付国药说。
付国药栽种百香果还得从2017年说起,当时在芒市、遮放等地做泥水活的他,看见当地果农栽种百香果收益可观,5亩多地有10多万元的收入,于是就动了回家栽种百香果的心思。
2017年5月,付国药和畹町的一位果农订购了一批百香果苗回家栽种。“当时订购了2000株‘紫香’品种的果苗,但最后只买到了500株,拉运到家折合6元一株,我尝试着在玉米地里按每亩160株的标准栽种了3亩左右。”付国药一边打理百香果的枝条,一边回忆道,“我也考虑过气候条件的问题,当时我家烤窑旁有一株老品种百香果,一年能结500多斤,产量不错,说明我们这个地方栽种不成问题。后来,果子成熟后我用马驮着去腊勐街卖,每公斤8元至10元,很有市场,于是我就放心栽种起来了。”
栽下果苗后,付国药精心打理,该修枝时就修枝,该施肥时就施肥,该打药时就打药,该疏果时就疏果。果子成熟后,付国药找车拉运到芒市售卖,当年收入10多万元。
腊勐镇新和村平均海拔1900米,呈立体型气候,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一直以来村民们都以栽种传统农作物为主,收入不高。百香果属于“短、平、快”产业,当年栽种、当年收益,让付国药萌发了扩大种植面积的想法,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种植的积极性。2018年付国药尝试扦插育苗5万多株,2019年又育苗2万株,并以每株4元的价格卖给村民,同时将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销售渠道无私地与大家分享。
杨金艳是白追林小组的党支部书记,她第一个跟着付国药种植百香果。2018年,她栽种了4亩多,随后又逐年扩种,发展到10亩。杨金艳感慨地说:“看着付国药栽种百香果的效益不错,第二年就有10多户人家跟着栽种起来,大家都说收入比栽种传统农作物要强。”
在这个过程中,挂包单位、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征集党员群众意见,以“做好一个组带动一个村,抓好一个特色产业带动全村发展”的模式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白追林小组打造了以“西番莲”为主题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全面带动新和村的发展。
2019年,整个白追林小组90%的人家都在种百香果。付国药跟村民流转了一些土地,发展到了10多亩的规模。“当时市场上又冒出一个叫‘台农’的品种,价格比‘紫香’的要好,于是我就将之前栽种的‘紫香’逐步替换成‘台农’,毛收入近20万元。”
2021年,百香果种植逐渐发展到整个新和村,从当初的1户到100多户,种植面积曾达1000多亩,果子成熟时,家家户户的院场上、堂屋里堆满了新鲜的百香果,收购商直接来到寨子上收购,户均年增收1万多元,大家都尝到了百香果的“香甜”。
在发展百香果产业的过程中,付国药也成了种植“领路人”和技术能手。“我们去问他相关的种植问题,只要他知道的、能解决的,他都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帮助大家。”谈起当初种植百香果,熊正林有感而发。
提及今年被省农业农村厅表彰为“全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的荣誉时,付国药摆摆手,表示“带头人”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不值一提。望着远处高耸的山峰,付国药说,虽然这两年的市场行情不如以前,但是一路走来,他已经和百香果结下了缘分,他会继续走下去。
如今,付国药又根据市场行情,将“台农”逐步更换为“钦蜜9号”的百香果品种。“‘钦蜜9号’纯甜无酸,青皮可摘,耐储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希望栽出更好的百香果,让大家在百香果种植的道路上越来越幸福。”付国药说。徐 静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