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存 传承文化根脉 擦亮文化名片 ——保山市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走笔(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请办好)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保护文化遗存 传承文化根脉 擦亮文化名片
——保山市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走笔
本报记者 黄宝洲
一
“阿姨,我还书了!”1月13日8时整,腾冲市和顺图书馆准时开门。已在门外等了一会儿的9岁小男孩李维杰抱着一本《腾冲民间文化》跑到借阅台前说。
“你咋这么早?”正在整理桌子的阿姨问。
“这是这个假期我看完的第一本书。”男孩骄傲地说,“我还要借《走出国门的腾冲人》。”
孩子告诉记者,他在县城上小学三年级,每个假期都要回来和爷爷奶奶住。老家就在图书馆隔壁,借书很方便,他一个假期要来借好几本书呢。
几分钟时间,孩子拿着借到的书,一溜烟就跑了。
此时,一对中年夫妇手里提着刚买的菜走进阅览室,他们把菜放在桌子下,开始翻阅当天的报纸……
和顺图书馆建于1928年,现有藏书13万余册。如今,借书阅读已成为古镇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常住人口7000余人的和顺,已办理借书证3000余个,2024年外借的纸质书有3.1万余册。
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到如今集文旅打卡、爱国主义教育、文物保护等功能于一体,和顺图书馆作为藏书众多的乡村图书馆,让更多人看到了一种身在乡村、心怀天下的文化情怀。
二
“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是坚定的。和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这几年,我们通过和顺图书馆、艾思奇纪念馆等,传承乡村文脉,让群众在精神上有归属感,不断提升他们的满意度。”和顺镇党委书记彭海帮对记者说。
和顺古镇里的历史文化建筑很多。在大马帮博物馆,可了解丝绸之路古道历史和马帮文化;到艾思奇纪念馆,可领略哲学智慧,感悟人生真谛;在和顺小巷,可体验古法造纸、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如今,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的和顺古镇已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每年迎来上百万游客。
这些年,保山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先后制定《和顺古镇保护条例》《保山市松山战役战场遗址保护条例》《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统筹指导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对蒲缥塘子沟、龙陵大花石等古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为佐证保山大部分区域为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聚居地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昌宁大甸山青铜墓地进行考古发掘,为揭开哀牢古国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科学支撑……丰富的学术文章和专著,为揭示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5年来,全市共筹措文物保护专项经费1.24亿元,整合其他资金0.48亿元,先后实施了21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项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三防”和展示利用等项目。
社会组织以及非国有博物馆、民间文物收藏队伍等不断壮大,文物宣传传播广受关注,人民群众参与热情持续高涨。
三
保山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让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落地见效。
永子文化深度体验游及文创精品开发项目、咖啡产业文化旅游线路建设、施甸陶艺文化馆及电商平台建设、黄龙玉电商平台建设等项目,共争取上级资金补助373万元。
大甸山遗址保护展示及配套设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永昌道(隆阳段)保护利用等3个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77亿元。
5年来,保山重点实施的文物保护项目有永昌府城仁寿门修缮项目、大甸山遗址—大甸山遗址环境整治项目、松山战役旧址陈列展示项目、艾思奇纪念馆修缮项目、鲁道源故居修缮项目。
作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昌府城仁寿门保护利用项目进展顺利。仁寿门片区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由仁寿门文物本体修缮和永昌府城仁寿门文化广场两部分组成,项目总投资2076万元。
仁寿门文物本体修缮工程650万元,永昌府城仁寿门文化广场工程1426万元。
文物本体修缮工程于2023年4月19日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完成城台四周条石砌筑,城墙东南侧、东北侧、西南侧城砖砌筑,南侧门洞拱卷砌筑,北侧门洞拱卷拆除,约占总工程量的53%。
永昌府城仁寿门文化广场工程于2023年9月7日正式启动,已完成场地初平,基础设施改移,边坡清理、旋挖桩钻孔及灌注、边坡锚杆锚索及框格梁支护,车行桥浇筑,公厕基础浇筑等,约占总工程量的45%。
保山玉皇阁消防等工程完成验收。滇缅公路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物普查高效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队伍组建、技术培训、数据归集、资料整理等工作,进入野外调查阶段。
对全市290项文物保护单位加大巡查管护,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90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配合国家文物局对8项文物保护工程进行实地检查评估,核查整改问题17条。
目前,保山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67项,公布文物保护单位306项。全市备案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4个,非国有博物馆9个,共有藏品46176件(套)。
全市列入国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单位,占全省的11%,每年获免开经费563万元,非国有博物馆9家,数量居全省第二。
四
司莫拉的土著民族是佤族。但在长期的发展中,除了佤族木鼓、祭祀礼堂、古树上悬挂的牛头等为数不多的民族元素外,几乎已经丧失了一个传统民族村落的基本特征。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腾冲市意识到佤族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在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有意识地“找回”失去的民族元素。聘请专家对佤族传统古村落的发展进行规划,统一了村落的建筑风格样式,投资恢复木鼓房、修建了民族文化广场、恢复了水车、水碾、水磨等水系农耕设施,修建了洗衣亭,对祭祀礼堂进行修缮。
2019年后期,加大资金投入,修建了民族文化展馆,聘请专业团队按照佤族村寨的特点进行整村民族文化包装,就连全村建设中所需的石材都统一采用本地的特色石材。
司莫拉把对佤族文化的保护当做主责之一,挖掘出佤族传统的火塘文化、农耕文化、姓氏文化,将其特有的民俗进行保护。其中,墙体壁画就是亮点之一。在司莫拉游览时,随处可以看到家家户户墙上的壁画。
保山市通过强化规划引导、提升保护意识,加强规划管控、落实保护措施,让“多规合一”实用性规划编制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有效衔接,在不破坏乡村自然景观、名木古宅、文化遗产、生态资源的情况下,加快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向“动态利用”传承转变,为传统古村落注入新活力。
保山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共有130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居全国第九位、全省第一位。其中,腾冲市属全国传统村落拥有量最多的县级区划之一,境内以86个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县级区划第一。
这几年,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李国伟入选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名单,李国伟、杨树明2人通过省级推荐和国家级评审进入国家级传承人公示名单,27人被认定为第七批省级传承人,腾冲水城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通过评审,推荐申报省级非遗工坊5个。
这几年,全市组织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48项,吸引游客40余万人次。
五
这几年,保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不断优化升级,先后完成8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评估定级,12个馆被省级评为特级馆,昌宁县图书馆入选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推广项目。
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举办“村晚”进万家群众文化活动11场次,卡斯镇村晚入选2024年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举办“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活动600余场次,参与群众和游客200余万人次;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送戏下乡、戏曲进乡村演出400余场次,惠及群众50余万人次,线上观众1200余万人次。
志愿服务持续开展。广泛开展贴合实际、形式多样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设置文化和旅游青年志愿服务站80个,注册队伍80支,招募志愿者4808人,策划活动项目1038个,服务游客和群众200余万人次。举办云南省2024年文化人才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项保山市文艺人才创作等培训班,加大艺术创作人才培养。
精品节目不断涌现。开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秀一个保山给世界”展示活动,参加活动人数2万余人次。佤族清戏《三孝记》选段《芦林相会》、腾冲皮影戏《赵云大战长坂坡》分别获云南省第四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优秀汇演奖、传承奖,傈僳族女子群舞《心花怒放》、合唱《春暖司莫拉》、小品《一碗稀豆粉》3个节目获得云南艺术基金资助并完成实施。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及展览160期(场),服务20余万人次。
活化亮点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绮罗文昌宫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腾冲文庙两个项目目前正在编制活化利用方案,首推的是腾冲文庙,已落实投资运营主体,并将依托腾冲文庙打造腾冲不夜城项目。
六
在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和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加持下,“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落地和顺,国家文旅部首次为主办地留下永久地标。
……
和顺图书馆里,前来参观的游人逐渐多了起来。
“过去,好多珍贵的资料无法借阅。现在有了线上图书室,扫描就可以带走资料,很方便。”已在和顺旅居1个多月的河北老教授秦虹对记者说。
为方便读者借阅,馆内上线了信息检索机、电子书借阅机等数字化设备,除了具备电子书下载、古籍检索、信息查询等功能,还能定期更新展示内容,备受读者、游客好评。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