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杨善洲农村工作思路 争做“三农”工作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学习杨善洲农村工作思路 争做“三农”工作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何显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以此为契机再次深入研究、学习践行杨善洲农村工作思路,引导保山乃至云南广大党员干部争做“三农”工作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一、深入领悟杨善洲农村工作思路的内涵实质
杨善洲担任地、县领导期间,尊重群众,学习基层经验;尊重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尊重科学,推广农村科技;尊重知识,开展农业科研,创新方法方式始终为民办实事。他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使用科学解决吃饭问题,因地制宜解决致富问题。
二、回顾总结杨善洲农村工作思路的生动实践
杨善洲担任地、县领导期间,为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和致富问题,提出了不少适宜当地农村实际的创新观点,使保山的多项发展指标走在全省前列。
(一)求实创新,抓巧水利建设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保山地区先后修建了两座中型水库。一座是位于保山坝子西北高山上的小海坝水库,与50年代修建的大海坝水库只有一山之隔。另一座是位于施甸县的三块石水库,也与50年代修建的蒋家寨水库隔着一条小山梁。
大、小海坝水库修建在高山梁子上,蓄水根本不足。三块石水库为一中型水库,水库建成后,中下游的姚关坝子小,蓄水作用发挥不充分;而库尾山梁那边位于施甸河源头的蒋家寨水库只是一个小(一)型水库,中下游的施甸坝子太大,供水严重不足。能不能将两个水库的供求关系进行调整?这个看似难以破解的矛盾,杨善洲及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两个水库库尾之间距离最短、位置最低的山坳里建一个涵管,安装一个控制阀门,当中型水库的水位高于小(一)型水库时,打开阀门,让水流进小(一)型水库;当中型水库的水位低于小(一)型水库时,关上阀门,防止库水倒流。这样一来实现了余缺调剂,两个水库都发挥出最大功效。
虽然中型水库的水位抬高了,但它的径流面积只有43平方公里。杨善洲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在三块石水库周边修建三条引水沟,一条是老黑龙沟,一条是乌木河沟,一条是民和沟,三条引水沟扩大了径流范围,水库蓄水量增加了1000多万立方米。这个方案成功后,触动了杨善洲的另一想法:三块石水库可以引径流区外的河沟水增加蓄水,大、小海坝水库难道就不可以吗?如果可以,大、小海坝水库的出水口位置高,保山坝子中北庙水库无法灌溉的数万亩高产土地同样可以旱涝保收,作为滇西中心城市的保山城,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解放思想,抓实农业科研
20世纪60年代末,保山坝子受到一场特大冰雹的袭击,即将成熟的稻谷被冰雹打趴下,谷粒落在泥水里。为了减轻损失,大家采用最笨最原始的办法,手里拿一块湿泥巴,一点一点从田上粘起谷粒,粘满后把泥巴放到水里淘洗,得到一点粮食。
出身农民家庭的保山农科所所长毕景亮与分管农业的杨善洲从这场灾难中有所感悟,一定要培育出适应本地的稻谷品种。8年之后,新品种才基本定型。因为是用“京引120”作母本,“国庆20”作父本,加之从92个植株中选育出来,后来就给新品种起名为“京国92”。新品种培育出来后,必须大力推广,杨善洲就采用“三结合”的方式让干部群众眼见为实,相信、接受、喜欢“京国92”。新品种的推广还促进了水稻植秧的改革,从“三带九行”“四带八行”到“双龙出海”,再到“单行条栽”,最后“单行条栽”的植秧方法在全省得到了推广。
地区农科所可以搞科研,基层能不能搞?杨善洲在大官市蹲点期间,不遗余力地推进基层农科工作,成立了大官市农业科学试验站。经过努力,大官市也培育出“官选1号”新品种。至20世纪末,全地区共选育地方水稻良种40个,虽然有些品种种植时间不长,但“京国92”和“官选1号”成了保山地区不同地方长期种植的当家品种。
(三)因地制宜,抓活多种经营
1980年2月6日,在保山地区表彰先进和劳动模范大会上,杨善洲阐述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的关系:推行科学种田,要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要使农民富裕起来,基本的物质条件是粮多、钱多。发展农业生产决不能孤立地抓粮食,要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研究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要研究如何提高土地生产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每一块土地生产什么东西价值最高,对社会最有利,就应该集中生产什么东西,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茶则茶,宜药材则药材,宜甘蔗、咖啡就集中种植甘蔗、咖啡,这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粮食不足、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不论发展什么,首先要把粮食搞上去,至少要把自己需要的粮食搞够,但不能破坏自然资源,不能毁林种粮、毁牧种粮。
杨善洲给大家举了若干个他自己调查得来的鲜活例子。他说:“保山北汉庄大队300亩茶园,现在每年收入2万多元。保山海棠洼生产队每人有成材林11亩,30年总共收入260多万元,每人每年收入120元。龙陵勐蚌大队是一个种水稻不低头、种包谷不结穗的高寒山区,去年畜牧业收入18000多元、每户平均收入109元。药材每亩收入100元到几百元。这些经济林木发展以后,就可以办茶叶、木材、油料、畜产品加工厂。亚热带地区一亩胡椒一年可以创收三四千元,一亩咖啡可创收七八百元,三四年后亚热带地区的社员就先富起来了。”除了茶叶,杨善洲在任期间,还大力抓蚕桑、紫胶、橡胶等。在调查种桑养蚕时杨善洲发现保山、施甸两个坝子的一些社队主要搞粮食生产,却被称为高产穷队,粮食产量提高了,但欠下的贷款也不少。由此,杨善洲得出:农业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靠贷款发展粮食不是长远之计。只有改革农业内部结构,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芒宽公社就是这样,甘蔗生产发展起来了,有了充足的资金购买化肥农药,甘蔗和粮食生产的节令错开,劳力得到合理的调剂,农田用水也更加集中。
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两手抓”的做法,使保山地区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统计数据表明,1986年保山粮食总产量超过6.5亿千克,按1980年的不变价统计,增加了1亿多千克,增长21.3%。蔗糖总产占全省的24.47%,居全省第二位。茶叶总产103229担,增加了44459担,增长76.6%,居全省第二位。仅1979年,省里下达的粮食上调任务为1500多万千克。1988年,保山被列为全国1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三、传承杨善洲农村工作思路,创新做好“三农”工作
乡村振兴除了加快补上农村饮水、道路、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高农村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质量外,必须牢牢牵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
(一)因地制宜,为特色产业发展“赋优势”
保山咖啡味道浓郁、龙陵石斛品质优良、昌宁核桃肉质细嫩、施甸腌辣味道鲜美、腾冲饵丝味道独特……保山各地“土特产”品类之盛。一方水土一方产业,各地乡村产业发展要挖掘好、开发好、利用好本地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彰显品牌魅力,提升产品地理辨识度,将“土特产”转变为发展的“金钥匙”。还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体验等新型业态,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提高知名度。
(二)融合发展,为特色产业发展“拓门路”
产业兴旺需要科技的支撑,乡村振兴更需要科技的推动,只有在特色产业发展中注入科技能量,才能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科技手段可有效运用于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产业发展各项环节,促进产品从“大路货”向“精深特”转变,从而使产品“身价”倍增。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前所未有地快,市场的边界也被无限拓宽。乡村特色产业可以借助电商平台新兴销售模式,打破地域限制,将产品销往全省各地乃至全国。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管理和智能控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三)育好人才,为特色产业发展“强后劲”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这幅“山水画”需要人才的“源头活水”来充盈。各级基层党组织要树牢“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的理念,厚植招揽人才的“沃土”,提升人才的待遇保障和生活条件,充分激活干部选育的“源头活水”。还要充分发挥人才价值,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用才理念,在关键处用才,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发挥好党政人才懂政策、善协调、能带动的优势,让其挑大梁、担重任、做主角,让全才、专才干专业的事,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显身手,才能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施甸县委宣传部)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