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陈规为群众减负 树新风助乡村振兴 ——施甸县政协院坝协商移风易俗一瞥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破陈规为群众减负 树新风助乡村振兴
——施甸县政协院坝协商移风易俗一瞥
本报记者 董国平
天价彩礼、豪华葬礼、人情繁杂、铺张浪费……近年来,一些陈规陋俗在部分地区持续蔓延,广大群众被裹挟其中,负担较重,苦不堪言。
对此,大家迫切希望破除陈规陋俗。新春,记者在施甸县万兴乡中山村等地采访时,村民都在议论,与此前相比,“新规定”生效后办一场白事将节约5000多元。记者获知,村里的“新规定”是不久前刚刚执行的一个关于移风易俗的村规民约。
破陋俗、树新风是一场艰巨的观念革命,移风易俗绝非一日之功。那么,中山村是如何在实际中实现移风易俗的呢?
一场白事节约5000元
常文武是中山村村民,2024年底其父亲去世,他家成了中山村第一家要执行“新规定”的人家。
“万事开头难,‘新规’刚开始执行,第一家执行好了,后面就好办了;反之,如果第一家就没有执行‘新规’或者打折执行,后面就会人人效仿,‘新规’将面临尴尬局面。”中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常俊告诉记者。得知常文武的父亲去世后,村“两委”班子第一时间赶去常文武家,在表示慰问的同时,顺便做他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带好头,按照村里“新规定”办理其父丧事。
经过沟通,常文武表示一定按中山村“新规定”执行。然而,第二天常文武的姐姐又提出,要按当地风俗为老人风风光光地办葬礼。
常文武姐姐中途提出的这一要求让常文武不知所措,他连忙给村支书常俊打电话。常俊再次带着村“两委”班子赶到常文武家,经过耐心细致地宣讲,终于做通了常文武姐姐的工作,最后他家按照“新规定”操办了父亲的葬礼。
“老父亲离世,作为儿女,我们当然是想按传统风俗为老人办葬礼,该花钱就花钱。”常文武说,“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反复宣传村里的‘新规定’,我们才打消了这个念头,结果一场白事办下来,与村里其他人家过去办白事的费用相比,我家节约了5000多元。”
其实不光主人家节约了费用,亲朋好友、邻里之间也节约了开支。“我作为村干部,村民办宴席都会被邀请参加,如不参加会被认为看不起他家,一参加就要随礼,随礼还不能少,结果,每年光是吃席就吃掉两三千元。”中山村一名村干部这样说。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新规定”?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群众提出3280条意见建议
中山村曾是万兴乡5个贫困村之一,有8个村民小组、农户192户、农业人口88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7户、420人,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788元。
中山村虽然已经脱贫,但地理位置偏僻,民族杂居,几百年来形成的一些陈规陋俗短时间内难以革除。高额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等问题还存在,有些甚至还愈演愈烈。这些陈规陋俗成了群众新的负担,扭曲了社会价值观,群众反映强烈,急需解决。
作为县政协委员,常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便和县政协常委、驻中山村工作队长李朝震联合撰写了一份提案,把这些问题带到施甸县今年初召开的“两会”上。
对此,施甸县政协高度重视。施甸县政协主席杨体旺带领县政协委员、万兴乡党委副书记蒋小斌进驻中山村,与常俊、李朝震组成“政协委员四人工作调研组”,专题调研,实际了解情况。
蹲点期间,调研组给中山村192户农户每家都发放了《移风易俗问卷调查表》,同时进行入户走访,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然后召开党员和村民小组长会议、户长会议、乡贤能人代表会议等,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形成广泛共识。经梳理,工作组一共收到了中山村群众提出的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6个方面的3280条意见建议。
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脱贫后,一些陈规陋俗在部分农村地区呈持续蔓延之势,破除陈规陋俗、树立文明新风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搭建院坝协商工作平台
经施甸县政协批准,在中山村设立“常俊、李朝震院坝协商工作室”,搭建起中山村院坝协商工作平台。2024年8月14日,施甸县政协主席杨体旺依托这个工作平台,在中山村主持召开“移风易俗除陋俗,建设文明新中山”院坝协商议事会议。会上,中山村“两委”干部、群众代表围绕主题开展协商讨论,各抒己见、积极发言。
会议成立了“中山村院坝协商议事会”,选举中山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常俊为理事长;形成了《中山村移风易俗倡导新风管理制度(试行)》,从2024年9月1日起执行。
这个《制度》就是村民所说的中山村新规定。这个新规定对村民办宴席的桌数、菜数、天数,以及烟酒的标准、每桌价值上限、邻里间礼金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助兴活动由群众自发组织,禁止聘请“打歌队”等有偿服务乐队。同时对违反新规和赌博、赌酒行为作出了规定。
中山村新规定在严禁铺张浪费的同时,积极倡导文明新风。要求村民办红白事,既符合传统、实情,又与时代合拍、与国家法度相符。规定“满月酒”“庆寿辰”“竖房子”“立大门”“烧平安”“安家堂”等习俗,一律不得邀请亲属以外的人员参加,不得大操大办,不得收送礼金。关于彩礼问题,不得超过5万元。
中山村新规定严格执行殡葬改革政策,严禁村民制作“纸火车”“纸手机”“纸电脑”“纸人”“纸马”等;严禁耍龙舞狮、唱歌打跳、广场舞哭丧。
关于吃年猪饭习俗,中山村新规规定吃年猪饭时间为1天,全村在30天内结束,各自然村15天内结束,不得因吃年猪饭影响生产。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院坝协商”是指在农村一线,以院坝、庭院等场所为载体,由政协组织主导,有政协委员参加,就地就近、简捷便民、务实有效开展的基层民主协商活动。近年来,施甸县政协深入探索创新院坝协商工作新办法、新举措,用心用情用力打造院坝协商品牌,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力量。
“移风易俗不是什么新话题,过去大家都在做、都想做好这项工作,但收效甚微。原因除了人的意识很难改变外,更主要的是这样的事无法用行政命令解决。”杨体旺说,“万兴乡中山村院坝协商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俗为群众减轻负担的系列做法,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杨体旺说:“万兴乡中山村院坝协商议事平台,让群众直接参与基层治理和公共事务决策,充分表达真实意愿,形成了有序参与、平等议事、凝聚共识的良好局面。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增强了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活力与优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施甸山区的生动实践。”
“农村是熟人社会,‘面子’比什么都大。群众也厌恶陈规陋俗,却找不到解决方法。院坝协商‘面子问题’,群众的事群众协商、群众解决。群众通过院坝协商,从‘面子问题’入手,把移风易俗写进了村规民约,群众不再受陈规陋俗拘束,不再被‘面子’绑架。”杨体旺说,“今年以来,中山村院坝协商经验已经在全县推广。”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