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鸾:刚直不阿的永昌太守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曹鸾(?-176年),东汉灵帝时永昌郡太守,东汉中后期云南两位文化名人之一(另一位是滇东尹珍,其官至刺史)。袁嘉谷《滇绎》考证曹鸾为永昌人。《后汉书》收载于《孝灵帝纪》和《党锢列传》,其后历代史书多把他列于“循良”“忠烈”等篇章。
曹鸾为人刚直不阿,为官清正廉洁,治理永昌郡多有善政,为永昌百姓做了许多有益之事。熹平五年(公元176年)闰五月,因不满宦官弄政,祸害朝廷,毅然上书,慷慨激昂为“党人”伸张正义,被加害,用酷刑处死后暴尸街头。曹鸾死于著名的“党锢之祸”。
东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宦官赵津、侯览等党羽与张泛、徐宣等人为己私利,卖官鬻爵,变本加厉地胡作非为,政治之腐败、社会之黑暗,比外戚乱政时有过之而无不及,激起一些贤能之士的强烈不满,而其结果则是“以卵击石”,许多人成了“党锢之祸”的牺牲品,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司隶校慰李膺等大批社会精英被诬告结党“诽讪朝廷”,于是桓帝刘志下令逮捕“党人”二百余人。这些人后来大多获释,但却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终身不许做官。桓帝死后,灵帝刘宏即位,外戚窦武专政,重新启用“党人”,并与太傅陈蕃合谋欲诛灭宦官,不料事泄被杀,结果殃及池鱼,李膺等百余人很快下狱罹难,接着又有六七百人相继被囚禁、流放乃至折磨致死……
熹平五年(公元176年)闰五月,永昌太守曹鸾闻党锢之害,愤愤不平,上书为“党人”鸣冤,陈述宦官专权,颠覆朝纲,屠戮忠贤,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全国上下言语噤若寒蝉,国君听不到百姓之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危害,要求解除禁锢,释放窦武、陈蕃等士大夫,言辞甚切,慷慨激昂,质问汉灵帝“党人何罪?独不恕乎?”《后汉书》载其书原文有:“夫党人者,或耆年渊德,或衣冠英贤,皆宜股肱王室、左右大猷者也,而久被禁锢,辱在泥途。谋反大逆尚蒙赦宥,党人何罪?独不恕乎?所以灾异累见,水旱荐臻,皆由于斯,宜加沛然,以副天心。”他说的是:所谓“党人”,要么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要么是年轻有为的英才,都应该用作治国安邦的栋梁。但却长期禁锢、含垢忍辱。那些谋反窃国的大盗尚且被宽赦,党人有什么罪?为什么唯独对他们就不能宽恕一点呢?
曹鸾上书直言党锢之害,要求赦免党人,质问汉灵帝的做法,行为过于急切,言语偏激,汉灵帝甚为震怒,以下犯上,触犯龙颜,定为大逆,形势急于星火。宦官们闻之窃喜,认为曹鸾是在替“党人”翻案,于是结党营私,使出浑身解数,纷纷向汉灵帝进谏谗言,诉说曹鸾的不是,“亲小人,远贤臣”的汉灵帝,分不清忠奸,辨不明是非,为宦官们所左右。宦官们抓住时机胁迫汉灵帝诏令司隶到益州用槛车(囚车)将曹鸾由永昌押送到“京畿三辅”之地的槐里(在今西安兴平县)监狱,处以“弃市”——在闹市中用酷刑处死后暴尸街头。接着,灵帝又下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党锢的范围扩大,波及更多,天下儒生几乎被一网打尽。
曹鸾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敢于冒死直谏,陈述党锢之害,刚正不阿,义正严辞,怒斥奸佞,伸张正义,这种“公车上书”式的精神实在可嘉,世人钦佩。所以,他那种“杀身求仁”的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推崇。后来永昌人在易罗池西建起了忠义祠(现已毁),竖起了牌位祭祀他。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永昌府通判冯甦在忠义祠曾撰有一联:
分不较崇卑,勘破生死义利关头,虽边缴衿黎,皆与达官并席;
时何分远近,尽得子臣弟友能事,即史书贤哲,还容后进登堂。
此联意为:职位不分高低,曹鸾虽然在边境为官,却能与朝廷高官一样平起平坐,在生死关头,却毅然上书,慷慨激昂为“党人”伸张正义;时间不分先后,即使在史书上的贤臣良将也允许后来的有识之士进入殿堂共事,对曹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杨永明)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