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山 > 新闻

大正岩下的秘密

发布时间: 02-08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工作多年,每天面对这座充满无尽神秘的大山,对它的好奇和探知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工作能力的体现。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高黎贡山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是一座绿色的迷宫,充满了野性和神奇,自然而然地吸引着我好奇的目光。每次走进高黎贡山,我都力求发现一些特别的地方,哪怕是一花、一草、一鸟、一兽、一昆虫,抑或是一张有特点的风景照片。特别是把观鸟定为余生努力方向之后,鸟成了我探究高黎贡山最为直接的切入点,一坚持就是24年。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9728-53.jpg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鉴于自己对高黎贡山物种记录所做的努力,2024年11月30日央视新闻频道对我的事迹做了专题报道。专访是工作的提炼和展示,记忆的闸门随着记者的提问而打开,一些生动的画面在脑海里再度呈现。《观鸟手记》翻到2019年,当年我的重要收获是黄腰响蜜鴷,它是腾冲姜家寨鸟类监测点首现的“明星鸟”。据马敬能《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记载,该鸟罕见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海拔1450至3500米的温带森林中,最早的记录是在西藏的墨脱,能在腾冲记录并拍到,是观鸟界无比兴奋的消息。黄腰响蜜鴷出现在腾冲,把该鸟的活动范围向南延伸了近一千公里,生存环境涵盖了中国地形的青藏高原第一阶梯和云贵高原的第二阶梯,这个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先前鸟友们要拍黄腰响蜜鴷,不仅需要长途跋涉,深入藏区,还得经受高原反应的环境考验。如今,在不超过2000米的海拔高度,步行七八百米就可以拍到,这无疑是摄影爱好者值得欢呼雀跃的幸事。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久居深山识鸟性。”在鸟类监测过程中,我们必须对鸟的习性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充分把握鸟类的活动规律,才能保证监测效果。同时,我们还会结合生境状况,预见性地评估物种分布,腾冲具备了它的生存条件。黄腰响蜜鴷最显著的特点是嗜蜜性,它采食蜂蜡,通过嗉囊中的酵母和其他细菌,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脂肪。凭着黄腰响蜜鴷的特性,结合田野调查和民间走访,从采岩蜜人的口中得知了它的存在,我加大了野外观测的频次。2018年5月12日,我在林家铺后面的挂蜂岩看到了许多岩蜂饼,由于位置太高,鸟在蜂蜡上的食痕不太明显。于是,就安排护林员在各自辖区有岩蜂巢的地方多加关注。果然,2019年2月6日,曲石红木村的护林员传来消息,告诉我在大正岩附近发现了黄腰响蜜鴷,我当即进山,拍到了清晰的照片,证明了它的存在。鉴于该鸟种群数量不清,在腾冲的生存规律不明确,我们一直不敢对外发布信息。只是要求护林员加强监测。护林员王尚华很负责,几乎每天都去蹲守监测,并随时报告结果。从三个月的监测记录分析,黄腰响蜜鴷的活动没有规律,遇见率也很低。但我可以断定的是:一是该鸟巢就在附近;二是数量不多,也就一个家庭群;三是繁殖期后活动会相对稳定。我的判断是正确的,7月中旬开始,黄腰响蜜鴷的规律性越来越强,基本上是于下午6点后准时出现,我该亲自去做一下影像记录了。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9728-54.jpg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19年7月21日,是我参加工作30周年的日子,虽是星期天,天气也不稳定,我还是决定进山,一是用镜头揭秘一下黄腰响蜜鴷的生活,二是为自己工作30周年增加点纪念意义。当天我是在曲石管护站参加管护人员培训的,刘成宇知道我要进山,主动跑来参与。我们把晚餐提前,五点就开始出发。为了安全起见,杨维春亲自开了站里的越野车送我们。从曲石到蛮米河,道路虽窄,但至少是水泥路,过了蛮米河就是崎岖的山路了,又窄又滑,为了让我们少走一些坡路,杨维春用四驱前后加力把我们送至大正岩下面的核桃地脚,此时,山里的大雨也随之落下。我们面对密集的雨丝,没有丝毫的犹豫。在王尚华、封加强的带领下,我们撑伞爬坡、钻林,一步一步向大正岩靠近。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大正岩是高黎贡山支脉在台地上形成的一个断层,高约20米,外形看是以石灰岩为主,岩壁外倾,下可避雨,成了动物的一个天然庇护所。据王尚华介绍,开春以后,随着天气变暖,岩蜂开始了筑巢酿蜜。我抬头数了一下,大大小小有六个岩蜂巢。岩蜂的到来,吸引了凤头蜂鹰的目光。每天早上醒来,它们就盘旋在蜂巢附近,捕食外出采蜜的岩蜂。如果吃得不过瘾,它们还会直接扑上蜂饼,取食蜂蛹。岩壁上时常会上演“蜂鹰大战”。先前的岩蜂很多,如今被凤头蜂鹰破坏得一片狼藉。加之附近胡蜂落井下石,岩蜂被蚕食得精光,岩壁上只剩下残缺的蜂巢了。我明明看到蜂巢上有蜂飞舞,怎么说没有岩蜂呢?王尚华告诉我,那是中华小蜜蜂在趁火打劫,它们前来取食岩蜂巢里的蜜。我用镜头拉近一看,果然如他所说。这时,只听“唧”的一声鸟鸣,紧接着一只黄腰响蜜鴷飞到了岩蜂巢上,先是打量了一下四周,然后摆正姿势,在那儿大快朵颐地采食岩蜂蜜。雨天光线本身就很差,加之距离太远,我的相机还得摆出80度的仰角,拍得我心急火燎,气喘吁吁。幸好它呆的时间长,足足有10分钟,我有了足够的调整时间。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9728-52.jpg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们正全神贯注观察着黄腰响蜜鴷,后面一阵窸窣,我回头一看,乖乖!近二十只灰叶猴就在附近的树上,有抓耳搔腮的,有携儿带女的,有四顾张望的,估计是全家准备到岩下避雨。听见我们的快门声和谈话声,它们大概弄不懂情况,正在那儿盘算着对策。中缅灰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它们离我最近的一次,我当然不会放过拍照记录的机会。我调转镜头对准它们,它们也看清了我们的行动,猴王“咔咔”惊呼一声,全体老幼有序向岩顶腾跃而去,留下一溜晃动的树影。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人们都说,每一盏灯下都有一个故事,在大自然里,一壁悬崖上也就有着一个生境,隐藏着一个秘密,书写着属于它们的故事。岩蜂、凤头蜂鹰、胡蜂、中华小蜜蜂、黄腰响蜜鴷、中缅灰叶猴,以及我们还未发现的其他动物,在大正岩下面,每天都在上演着它们的生活。毕 争/文 范南丹/图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2-转曲-01.jpg

  责编:刘自明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