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里的“幸福方程式” (新春走基层)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杏月里的腾冲市明光镇,处处还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氛围。天还未亮,松园村的刘宗有在火塘旁暖好身子便匆匆前往烤烟播种点,进行烤烟播种的指导工作。
从“务工者”到“新烟农”
今年46岁的刘宗有,是松园村公认的“种烟能手”,也是这里热心的烤烟辅导员。走进他家,亮堂的堂屋、整洁的庭院,处处彰显着生活的温馨。刘宗有热情地端上茶水和年货,捧出他珍藏的“三件宝”:泛黄的种烟笔记、褪色的锄头和崭新的农机钥匙。“1997年至2007年,我背井离乡,在外务工。虽有着不错的工资,可攒钱不易,更难以照顾家庭。2007年,响应村里的号召,我毅然回到家乡,接过村里6亩烤烟地,成为一名烤烟辅导员,这一干就是18年。”刘宗有缓缓介绍道。
如今,刘宗有一家的春节格外热闹。儿子刘杰在大学求学,女儿刘烨正读高三,寒假一到,兄妹俩早早回家,和父母一起购置年货、走访邻里,还主动帮忙干农活,分享学校里的新知识、新见闻。刘宗有夫妇耐心听着,时不时给予肯定和建议。一家人其乐融融,亲情在欢声笑语中不断升温。
从“埋头干”到“幸福账”
在大雾笼罩下的烟田旁,刘宗有笑着给我们算起了他家的“幸福账”:23亩烤烟做“圆心”,烟后种苦荞、10余亩玉米、30多只土鸡、母猪1头、肥猪1头、水牛2头和3亩水稻构成收入“同心圆”,加上妻子吴加芬在附近做些零工,一年家庭收入超过16万元。“多种经营,啥都不耽误,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有保障,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刘宗有的话语中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如今,他家屋子暖烘烘、房子亮堂堂,对未来的生活刘宗有充满了信心,“等孩子都毕业了,家里收入肯定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据了解,这种“烟+N”的复合家庭经济模式不止刘宗有一家。在明光,育苗物资消毒、播种、深耕、碎垡、起垄、覆膜等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明光烟办、明光烟站的工作人员和烤烟辅导员全程提供技术支持,烤烟烘烤用上了生物质燃料,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劳动时间大大节省。这种模式正在明光镇逐步普及,为众多农村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明光镇党委副书记介绍,2024年全镇烟农户均收入达9.84万元,较10年前户均收入2.31万元增长了325.97%,机械化提升了80%,乡村振兴战略在这里结出了累累硕果。
从“守村人”到“新农人”
刘家堂屋飘出荞粑粑的香气,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刘宗有一边给大家递上刚调好的荞面糊,一边感慨:“现在时代好了,技术越来越先进。以前种地全靠力气,现在我家的23亩烤烟田,村里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的机耕服务队一天就能耕完。”
女儿刘烨接过话茬:“现在AI技术越来越火,农村就是我们年轻人创业致富的广阔天地。我以后想学习智慧农业专业,毕业后回来搞数字烟田、数字农业。”看着充满朝气和理想的孩子们,刘宗有眼中满是欣慰。
在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像刘宗有这样顾家和增收两不误的家庭在明光镇越来越多。劳作效率越来越高,可支配时间越来越多,有钱赚、有家人陪伴,幸福感越来越强,曾经的“守村人”不再仅仅守着土地,而是凭借“幸福方程式”,将家乡的山水变成了安家致富的宝藏。杨 昆 黄枝新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