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达伦:大爱无言 涓滴亦暖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2024年4月,在保山,一位老人的离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深敬意。他就是保山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退休职工杨达伦,用一生诠释奉献精神,身后将大爱播撒人间。
坎坷求学路 感恩赤子心
1937 年 8 月,杨达伦出生于腾冲和顺。由于父亲在缅甸做生意,幼年的他和哥哥随父亲在缅甸生活。1943 年,杨达伦和哥哥被父母送回家乡腾冲,在和顺老家的杨氏祠堂里读私塾,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他先后就读于腾冲市益群中学、腾冲市第一中学。凭借自身的努力,1958年考入云南大学。
“我父亲是老大,杨达伦是老二,我们称呼他二叔。新中国成立前,二叔本来已经没有上学的机会了。后来,在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他得以继续学习,成了解放初期少有的大学生。”杨达伦的侄子杨万明回忆起杨达伦身前的经历说,“正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二叔和父亲从小就倍加珍惜学习机会,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对国家和社会,更是始终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拥有着最真挚、最深厚的教育情怀。”
“我记得小时候二叔来我们家,只要见到我和弟弟,总要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国家和人民。”杨万明的姐姐杨淑惠说。
林草深耕者 无私奉献人
1962年,杨达伦从云南大学生物专业本科毕业,被分配到腾冲林业局工作,正式开启了他在林业领域的奋斗历程。1978 年,他调入刚成立的保山地区林科所(现保山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站),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也受到了同事们的尊敬和爱戴,多次被组织和单位评为先进个人。
工作中,杨达伦主要负责林业科技情报工作,管理着单位的所有图书资料。他对这些资料视若珍宝,管理得井井有条,按照时间和类别给所有资料编了号,只要同事们工作需要,他总是能第一时间提供帮助。他的老同事、抗美援朝离休老干部魏立邦回忆说:“杨达伦搞科技情报工作很认真、很热心,同事需要资料他都亲自帮忙查找;他热爱本职工作,80年代科技信息来源有限,他就花大量的时间广泛阅读报刊,把与林业科技相关的新闻、信息剪切装订成册,供一线科技人员查阅使用。”
“我刚参加工作时单位距离城区较远,杨达伦老师是住宿单位不多的老同志之一,他对我们吃住在单位的年轻人很关心,工作中及时帮助我们查找资料;生活中也很照顾我们,有好吃的都会叫我们一起吃。”杨达伦生前同事黄佳聪回忆起与杨达伦共事的时光时这样说。
杨达伦一生未婚,无儿无女。1997年12月,他以林业工程师身份退休。退休前一年,他患病住进了医院,单位先后安排两人照顾他的日常生活,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后,还专门聘请护工照顾他。
住院期间,杨达伦向家人表达了去世后的想法,决定将身后的财产全部捐献给教育事业,把遗体也捐给国家。他常说,是党和国家培养了他,自己无儿无女了无牵挂,只有把自己的东西全部捐给国家,才能报答这份恩情。
“二叔告诉我,他没有任何房产。他走后,要我把所有的医疗费结清,不够的话我补上。如果有剩余,就帮他全部捐出去,一分不留。”说到此处,杨万明依然难掩心中悲痛。
大爱引共鸣 精神永流传
2024年4月11日,杨达伦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7岁。遵照他的遗愿,亲属们将其遗体捐献给了昆明医科大学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遗产全部捐赠给社会用于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为了完成叔叔的遗愿,杨万明不辞辛劳,及时联系了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还专程赶到保山市教育体育局(云南省教育基金会保山善洲分会)说明叔叔的遗愿。经过一系列沟通与协调,2024年10月25日,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召开了“杨达伦遗产” 捐赠签约仪式。根据捐赠协议,杨万明将二叔留下的遗产——50万元捐赠给云南省教育基金会保山善洲分会,用于支持保山教育事业;20万元捐赠给德宏州农业银行挂钩的德宏州梁河县平山乡教育基金会,用于乡里的教育事业;余下的3万元则捐赠给杨达伦兄弟俩曾经读过的私塾,现在位于腾冲市和顺镇的杨氏宗祠。
“杨达伦是全市林草职工的优秀代表。他生前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我市林草科技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去世后,将遗体和全部遗产捐献给国家,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与忠诚,诠释了大爱无疆、人间真情。”市林草局主要负责人说。“杨达伦老人的捐助,必将为无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直接送去阳光与关爱。基金会一定严把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关,做到专款专用、善款善用。”云南省教育基金会保山善洲分会负责人表示,“正是因为有无数位像杨达伦和他亲属这样的人,才让社会有更多的温情与暖意。”
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善举,点滴爱心汇聚起来,就能温暖整个社会。从一个受国家帮助的学子,成长为为林业事业默默奉献的工作者,最后在身后将自己的一切都回馈给社会,杨达伦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充满大爱的一生。
杨达伦这种无疆大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尊重,让我们记住这份大爱,让其在人间不断延续。本报记者 杨 桦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