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版”春节保山年俗味更浓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元宵一过,“巳巳如意”的蛇年春节狂欢告一段落。当隆阳剪纸艺人剪出精美的蛇形窗花,施甸面塑艺人捏出灵动的蛇年生肖,龙陵山歌艺人唱出悠扬的蛇年小调时,保山首个“非遗版”春节上线了。春节期间,数十项非遗活动如繁星点亮永昌大地,不仅让“非遗版”春节年俗焕发新生机,也让城乡街巷年味更浓。
文化基因的当代解码。昌宁“寻年记”巡游队伍中,身着传统服饰的表演方队与舞龙队伍交相辉映,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绝非简单的文化拼贴。施甸面塑传承人杨绍庆的蛇年作品成“爆款”,背后是传统技艺对现代审美的精准回应——他将《白蛇传》的经典IP与生肖文化巧妙融合,让面塑从祭祀供品变为时尚文创。在板桥镇青龙街,非遗技艺体验环节气氛热烈,孩子们现场参与非遗知识趣味竞答、近距离地体验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专注的神情里印证着古老智慧与年轻思维的碰撞正在发生化学反应。
情感共鸣的深度链接。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稚童剪出的歪扭窗花贴上玻璃的瞬间,完成的是代际之间的文化接力。碧寨山歌会上,即兴对唱的调子裹着热气腾腾的烟火气,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永昌古城仁寿门前:元宵夜,逛非遗集市、看龙狮表演、猜灯谜吃汤圆……火红的灯笼照亮了喜庆的面庞,这一刻,情感与文化链接形成了共鸣。
文化自信的立体建构。活态化传承中,保山非遗构建起了多维立体的传承体系。善洲故里,传统龙狮大赛引入竞技评分机制,让乡土技艺获得现代赛事的话语表达;碧寨山歌赛场,73岁的范东焕老人与9岁的李昶同台竞技,150多年的山歌文化在台上台下一样延续;非遗知识竞答活动中,小学生对永子历史如数家珍的场景,彰显着文化认同已深入肌理。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文化DNA在时代语境中自然生长。
从三馆广场的非遗年货集到仁寿门的元宵盛会,保山人用匠心与智慧证明:传统文化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是可以随身携带的精神家园。当米花糖的甜香混着剪纸的墨香飘散在街巷,当山歌调子与电子音乐奇妙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春节文化内涵的升华,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的自信密码。
蛇年春节,我们用非遗奏响了文化自信的强音,让首个“非遗版”春节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年味。本报记者 傅华平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