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糯米肠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新鲜出锅的糯米肠。

亲朋好友通力合作灌肠。
蔺应菊 文/图
腊月,是腾冲年味最浓郁的时节。伴随着年猪饭的隆重登场,依托年猪饭派生出来的血灌肠、豆腐肠、香肠、糯米肠等特色美食,馋得食客们荡气回肠。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邻居欢欢家品尝了一道来自腾冲市新华乡的年味美食——糯米肠。那清香酥脆、油而不腻的口感加上金色闪光的视觉冲击,使我自此牵肠挂肚,念念不忘。
欢欢见我如此喜欢,临近年关时邀请我到她家吃年猪饭,顺便了解糯米肠的制作过程,希望我“学成归来”后,能为腾冲南北美食的交流互融架起沟通的桥梁。听她这么一鼓动,我便驱车前往了,沿途道路与我要学习制作的糯米肠极其相似,弯弯绕绕、曲曲折折,二宝每次都晕车,仍坚持和我前往。
既然是学艺,自然得拜个师傅。我要拜的师傅就是欢欢的母亲,她是一位热情好客、勤劳干练、果敢睿智的农村妇女。自从接送孙子孙女的任务被欢欢的父亲接替后,她就回新华老家照顾欢欢的奶奶去了,闲不住的她在家里养鸡、养猪、种菜。她带回城里的土鸡蛋、新鲜蔬菜,我这个邻居没少沾光。
欢欢母亲今年喂的年猪特别大,足足有三四百斤,亲朋好友们吃过喷香的火烧肉和丰盛的年猪饭后,就开始七手八脚、各司其职的为灌糯米肠忙碌起来。
师傅担任总指挥,给各“小分队”指派了任务,一小队准备配料,二小队切肉,三小队洗肠子,四小队准备灌肠设备等。在师傅的指挥和带领下,男女老少纷纷行动起来,厨房里、院子里、走廊上、水池边,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就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们也在忙着缝肠衣。师傅提醒完切肉小队要注意肥瘦混合后,才放下心来去磨糯米面,看着她放米、绑布带、扳闸阀、跑前跑后的灵活样,怎么看也不像是60多岁的人。
泡糯米
食材准备是制作糯米肠的核心环节,也是较为复杂的一项大工程。为了确保灌肠工作的顺利进行,师傅需要在杀年猪的头一天晚上提前准备好:水泡糯米;在煮熟的糯米饭里加入麦芽糖做成糖饭;分门别类准备好小锅酒、草果面、辣椒面、芫荽面,捣碎的韭菜根和苤菜根等材料,待所有材料准备好后方能入睡。
洗肠子
清洗猪大肠和猪小肠是制作糯米肠的关键环节,若不能很好地去污除腥,做出来的糯米肠将会大打折扣,无人问津。我跟随三小队来到水池边,看到“小队长”正在用米粒搓洗猪大肠和猪小肠,她的助手有的在切芭蕉芯,有的在切柠檬片,有的在准备小锅酒。随着“小队长”一声令下,切好的芭蕉芯就成了去污的原材料,我很担心用芭蕉芯揉搓会把猪肠子弄破,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很多余,随着揉搓、漂洗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柠檬片、小锅酒都派上了用场,经过几番漂洗,原本腥臊难闻的猪肠子溢满了淡淡的柠檬香和米酒香。
和面
食材准备齐全后,就该和面了。只见师傅把切好的肥瘦混合的肉片放入大盆子里,然后撒上适量的芫荽面、草果面、花椒面、糖饭、小锅酒、甜白酒、苤菜根、韭菜根、姜末、辣椒油等香料,再让助手慢慢倒入适量的清水或骨头汤,伴随着师傅两手快速搅拌,只三五分钟,一盆香喷喷的糯米肠材料就新鲜出炉了。为了确保盐味适中,师傅的助手舀了一勺煎熟后请师傅试吃,看着师傅把香喷喷的糯米肠材料送入口中,大家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听欢欢说,试吃的时候,我师傅有着绝对的权威,倘若她眉头紧锁,多半是盐放咸了,得赶紧加水加面,倘若师傅左眼微闭,半晌不语,那就准备好加盐……”
灌肠子
万事俱备后,师傅拿出灌肠机,助手们就会在扫净的地面上铺好一张塑料布,然后往洗净的猪大肠里倒入一点小锅酒:一则疏通肠子里面的油脂,二来可以防止晾晒时发霉。待大肠与灌肠机端口捆绑连接后,糯米肠的制作过程就此拉开帷幕。师傅亲自放面,其亲家母负责按压,师傅一边放面一边指导亲家母换挡、发力,师傅的队友们也不闲着,有的负责提醒师傅放面,有的提醒按压或喊停,有的猫着腰,轻缓地把材料揉捏到大肠的每一个角落,直到干瘪的大肠饱满圆实为止。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大约一个多小时,师傅家的房前屋后就挂满了糯米肠。
在师傅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下,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新华乡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务实、勤俭持家的质朴民风,我相信,糯米肠带来的远不止美食的交融,新华的茶叶、猕猴桃、澳洲坚果、龙江鱼以及新华的阿昌小伙、阿昌姑娘都会以糯米肠为媒,以全新的面貌融入腾冲的每一个角落,辐射到祖国的五湖四海。
午餐时分,师傅和我说起:“以前由于经济困难,新华乡的村民过年都舍不得杀年猪,灌糯米肠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但自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杀年猪、吃年猪饭及灌糯米肠等年俗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华乡的糯米肠也以其独特的口感成了新华人喜宴宾客的又一招牌菜。不仅如此,糯米肠还融入了腾冲及全国的旅游市场,成了食客们心心念念的又一知名小吃。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