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让森林草原“火”起来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火起于幽微,灾源自疏忽。”春季来临,随着气温升高、户外活动增多,我国进入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期。当前,“防”与“灭”的博弈已不仅是生态议题,更是一场关乎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攻坚战。
防灭火的“时间账”:早一秒预警,少万亩损失。当前防灭火工作的核心矛盾,在于风险识别与应急响应的“时间差”。近年来,云南省通过构建“卫星+无人机+地面巡护”的三维监测体系,将热点核查时间大幅压缩,但也存在部分偏远地区因人力不足导致核查反馈超时,最终酿成火灾的情况。防灭火本质是与火情赛跑,唯有织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才能守住“打早打小”的黄金窗口期。
责任链的“断裂点”:制度刚性如何穿透执行末梢。“禁火令下,为何火种难绝?”近年来,各地虽已建立林长制、网格化管理制度,但执行层面仍存漏洞。2025年春节期间,某地村民祭祀引发山火,涉事者竟称“祖祖辈辈都烧纸,没想到现在管这么严。”此类事件暴露出两大症结:一是基层宣传教育的“形式化”,防火知识未能真正入脑入心;二是执法威慑的“温差”,部分地区存在“重城市轻乡村”“重景区轻荒山”的监管盲区。破解之道在于建立“普法宣传+刚性执法+信用惩戒”的闭环机制,如浙江推行的“野外违规用火纳入个人征信”政策,便让防火责任从纸面落到了现实。
全民防火的“共治密码”: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守护。森林防灭火的终极防线,在于每个公民的自觉。在吉林长白山,3万名生态护林员中60%为当地村民,他们既是防火员又是受益者,实现了“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的转变;四川凉山推广“鲜花换纸钱”活动,2024年清明期间减少的野外用火行为超8万起。这些实践表明:当防火与民众利益深度捆绑,当传统习俗被赋予绿色内涵,防火便能从“政府要求”升华为“社会共识”。
防火是场持久战,没有旁观席。防灭火不仅是技术升级、制度完善的攻坚战,更是重塑人类与自然相处方式的“文明课”。我们既要用“铁腕”压实责任链条,以“慧眼”构建智慧防线,更需唤醒每个人心中的“绿色自觉”。毕竟,守护绿水青山,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因为每一簇侥幸的火苗,都可能燃尽我们留给子孙的绿色未来。龙海金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