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社区的民族团结新画卷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侨眷在芒果地劳动间隙。

端午节社区组织侨眷包粽子。

罗远华(第一排右三)全家福。

1978年的柯街华侨农场场部。 本版图片由刁丽俊提供
□ 蒋蕾 刁丽俊
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曾是安置越南归侨的地方。在岁月的长河中,它经历了四次重大改革变迁,每一次变革都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进归侨侨眷的心田,促进了与周边群众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如今,这里已华丽转身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社区。
改革浪潮:推动融合的强大引擎
华侨社区的前身 “新光农场”在设立前是一片原始森林,低洼处是瘴气弥漫的蛮荒沼泽地,杳无人烟。1958 年 2 月 28 日,为开发枯柯河坝,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新光农场,当时它属于云南省第 16 劳改队,开发历史不到70年。
时光流转至 1979 年,为安置越南归侨,柯街华侨农场成立,这里也成为保山市唯一的归侨侨眷聚居地。彼时,85% 的居民来自越南,他们祖籍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让这个新成立的社区自然分化,各群体之间交流甚少。但这片土地,承载着归侨侨眷对新生活的期待,他们带着不同的故事,在这里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1988 年 1 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对柯街华侨农场进行了第一次重要改革,将其由省侨办直属管理移交昌宁县人民政府属地管理,农场性质和行政级别保持不变。这次改革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归侨侨眷与当地群众交流的大门。管理上更加接地气,华侨农场的居民开始积极接受中华文化,主动接纳周边地方文化。不同族群的人们开始相互通婚,你来我往,结成了亲戚朋友,社区逐渐呈现出互融互通的和谐景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
1997 年,华侨农场迎来了又一次重大变革,从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综合性农业企业,行政级别由正处级变为乡科级,原国有企业工人全部转为农场场员,打破了 “铁饭碗” 体制。与此同时,华侨农场大力兴办企业,多达 10 家,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居民们的收入显著增加,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体育健身比赛也在社区开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 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2009 年 6 月 20 日,对华侨社区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中共柯街华侨农场委员会撤销,改制为柯街镇的一个城市社区,中共柯街镇华侨社区党总支部委员会成立,7 月 8 日,柯街镇华侨社区居民委员会也正式成立。此次改革按照 “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 的要求进行,在全国华侨农场改革中走在了前列,得到了国务院侨办的肯定。改革后,社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居住条件显著改善,集体经济收益也不断增加。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归侨侨眷们彻底放下了心中的顾虑,真正找到了归属感,坚定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五个认同”,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凝聚力量: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华侨社区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依靠 “五个凝聚”,让社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用改革凝聚人心,是社区发展的坚实基础。全面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不断提升改造供水管道、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让归侨侨眷们曾经观望、动摇、不安的心有了安稳的归宿。曾经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如今社区居民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社区工作人员党总支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李德寿,1978年春节过后与奶奶、父母及弟弟从越南的江河省箐门县漫美公社回来。那时他才6岁,走不动了,全靠奶奶牵着走。在他的记忆里,柯街周围老百姓还吃不饱饭、家家吃面果饭的时候,华侨社区就能供应上大米、奶粉和面条了。他在农场一直从小学读到高中,先招工在华侨糖厂,后来去施甸旧城创业。2009年担任社区副主任,现在是社区党总支书记。他稳扎稳打,带领大家发展热区经济。社区共有耕地8000多亩,总面积7.4平方公里,为实现稳定的经济收入,他组织各组菜粮轮种,一季水稻或玉米,一季冬早蔬菜,一亩地仅蔬菜就可以收入2万元。归侨侨眷感叹“能回到祖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衣食住行、经济收入都得到保障,心里真是踏实。”
用思想凝聚人心,让感恩的种子在社区生根发芽。社区采取 “算、比、思” 的方式开展感恩教育,让归侨侨眷清楚地了解政府给予的各种补助,对比改制前后收入的变化以及国内外生产生活、生活质量的差异,引导大家思考如何用实际行动感恩党委政府。如今,在社区党总支的引领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公益事业共同参与,服务群众相互帮助。
用产业凝聚人心,是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组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归侨侨眷增收致富。全社区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3800 亩,产值达 6000 万元以上;芒果、柑橘等种植面积 658 亩,产值 达528 万元。此外,17 家侨味特色农家乐每年吸引游客 1.5 万人次以上,居民们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逐步迈向服务业,拓宽了增收渠道,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文化凝聚人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由于社区 85% 的居民为归侨,祖籍分布广泛,社区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文化振兴始终。通过组建文化服务队自愿演出、开展全民阅读行动等活动,增强居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老字号 “冯家食馆” 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曾经因饮食文化差异生意清淡,随着社区不断深化改革,老板主动将 “侨味” 与当地菜系融合,推出一系列特色品牌菜系,如今生意火爆,还发挥了 “先富带后富” 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服务凝聚人心,让社区成为居民温暖的港湾。建成 “一站式” 服务大厅,为归侨侨眷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设立 “红色超市”,以积分兑换商品的形式调动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实施雪亮工程,探索 “综治中心+多网融合” 防控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做实 “四微服务”,做到 “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让居民们 “进门暖心、在家安心、出门放心”。
幸福变迁:从动荡到稳定的华丽蜕变
曾经,华侨社区的居民因语言不通、居住环境差、收入来源不稳定等因素,思想动荡不安,没有归属感,甚至把收入全部用来买金银首饰,随时准备 “集体迁徙”。但如今,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留不住到不想走,归侨侨眷在这里扎下了根,用心建设自己的家园;从集体宿舍到独栋洋楼,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从泥滑路烂到大道通途,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让社区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从格格不入到主动融入,居民们积极参与社区各项事务,与当地群众亲如一家。
2024年,华侨社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1 万元,集体经济达 112 万元,被省委组织部评为“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如今的社区,归侨侨眷主动参与、融入地方和社区发展,呈现出一片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新气象。
7队队长罗远华是1963年在越南出生的,1978年父亲带他来到柯街。这年,父亲52岁,他15岁。他现在都觉得不好意思的是,15岁的他还在读小学二年级,18岁还在读初一。这样的“大龄”,使得他初中毕业就参加招工,去农场农业队开拖拉机。而他的二哥罗远爱,1948年生,回来的时候已经30岁,在华侨小学当老师一直到退休。罗远华现在种着200多亩甘蔗,一年可收 1000吨甘蔗,毛收入45万元。他还种着50亩水果,请了几十个工人,儿子、孙子、孙女都在家管理。
我们去罗远华家那天,罗远爱一大家人正过来聚会,各种越南小吃和当地食物摆了一大桌,为了剖开一个二三十斤的、刚刚在树上熟透炸开皮的牛肚子果,孩子们摆开架势齐上阵,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华侨社区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用它的发展历程诠释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刻内涵。在这片热土上,归侨侨眷与当地群众携手共进,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绘就了一幅幸福美好的新画卷,也为其他地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