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大能量(百姓杂谈)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元旦档期上映的《小小的我》,另一部就是春节期间持续爆火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执着于打破世俗偏见,努力向世人展现自身价值的“小人物”。在《小小的我》中,脑瘫患者刘春和用倔强的微笑面对世界的嘲讽,排除万难在人群中艰难求存;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魔丸”转世的哪吒,一出生便遭世人误解与排斥,他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撕裂成见的大山,用“我偏要踏出一条自己的路”的决心和勇气激荡人心。
这两个看似被边缘化的“小人物”为何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并持续创造票房奇迹?在笔者看来,还是因其不认命、不服输的那股精气神释放出的情感力量打动了观众,并精准击中普罗大众心灵的共情点:每一个努力生活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追求梦想的灵魂都值得被赞美。
当我们把目光从银幕转向现实,会发现类似的“小人物”并不少见。农民工,他们背井离乡,用粗糙的双手为城市筑起高楼大厦,却常因口音、着装被贴上“土气”“没素质”的标签;残疾人,身残志坚努力融入社会,却在就业、生活中遭遇诸多隐形门槛;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孤独成长中内心的渴望被忽视;留守母亲,独自扛起家庭重担,默默付出却鲜少被关注。这些被打上标签的边缘人群,就像影片中的刘春和与哪吒,在社会的角落里不知承受了多少误解与压力。
但这些“小人物”真的渺小吗?当然不是。刘春和用他的画笔描绘世界,哪吒用他的力量守护陈塘关,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存在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凭借勤劳的双手,推动城市日新月异;残疾人凭借顽强意志,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有的在体育赛场上拼搏,有的在艺术殿堂里绽放光彩;留守儿童努力学习,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留守母亲操持家务,守护着家庭的温暖港湾。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价值,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力量。
他们需要的,不是来自外界的规训与排斥,而是理解与包容。多一些理解,就能让农民工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不再因身份而自卑;多一些包容,就能让残疾人更自信地参与社会活动,不必处处小心翼翼;多一些关怀,就能让留守儿童在成长路上不再孤单,拥有温暖的童年回忆;多一些支持,就能让留守母亲在疲惫时得到慰藉,感受到社会的尊重。
打破偏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这不仅仅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更需要每个人内心的觉醒。就像《小小的我》中那些最终被刘春和感动的市民,就像《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那些最终理解哪吒的百姓,改变始于理解,理解源于看见。当我们摘下有色眼镜,放下刻板印象,就能看见每个生命独特的光芒。他们的坚韧、乐观、努力,足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有梦想,每个人都了不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小人物”们提供更多绽放的舞台。让每一个生命,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在理解与包容的阳光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时刻,释放出无尽的大能量。周向东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