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视域下小学音乐课堂的创新实践 (教学与研究第456期)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以学为主”视域下小学音乐课堂的创新实践 (教学与研究第456期)
王艳杰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尤其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运用“以学为主”的理念,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具体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践“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以学为“主”,创新音乐教学理念
(一)立足学生兴趣点,教学内容选择多样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小学二年级音乐为例,第一单元“到郊外去”中,教师利用《山谷回音真好听》这首歌,通过模仿回声的活动吸引学生对自然声音的兴趣,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第二单元“健康歌”则可以通过《小雪橇》这首歌将音乐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体验音乐与健康的联系。在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中,教师利用《鸭歌》等歌曲,让学生通过音乐来了解不同动物的特性并在模仿和演唱中增加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教师针对不同单元的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音乐素养,多样化内容选择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结合学生音乐基础,教学方式灵活化
在小学二年级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音乐基础灵活调整教学方式,以提升课堂效果。以图片中的“健康歌”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先利用《小雪橇》这首歌进行节奏训练,因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拍子和节奏感,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边唱歌一边用手拍打节奏,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节奏感。然后在《鸭歌》这一课中根据学生对动物声音模仿的兴趣,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用声音模仿鸭子的叫声并与歌曲的旋律结合,让学生更容易记住旋律,增强他们的音高辨识能力和声音控制能力。教学方式的灵活应用既考虑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又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提升音乐技能和表现力。教师根据每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设计出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以学为“引”,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活动互动化
在音乐课堂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关键,课堂活动应尽量互动化,以“音乐中的动物”单元为例,教师在教授《口哨与小狗》时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活动,教师先播放歌曲并邀请学生模仿小狗的叫声或口哨的声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表演,一组负责模仿口哨声,另一组模仿小狗的叫声,形成一种“对话”效果,这样的互动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还能够增强他们的音乐感知力与团队合作意识。互动化的课堂活动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音乐,感受到音乐创作的乐趣,教师利用学生对音乐和动物的兴趣点让他们在模仿、表演、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音乐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
(二)把握学生学习节奏,教学节奏层次化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调整教学节奏,使教学层次更加清晰,以“健康歌”单元为例,教师在教授《健康歌》时先从简单的歌唱练习开始,帮助学生熟悉旋律与歌词,随后教师逐步增加难度,加入节奏感较强的拍手或打击乐练习,让学生在掌握基础旋律后,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节奏感。在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了一定的掌握后教师设计一个合唱或分组演唱的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一组唱旋律,另一组配合节奏或简单的和声,逐步递进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提升音乐表现力,还能帮助他们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体会到音乐的丰富性与层次感。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节奏,又有效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音乐技能。
三、以学为“要”,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
(一)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创作活动多元化
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至关重要,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并设计多元化的创作活动,以“到郊外去”单元为例,教师利用《山谷回音真好听》这首歌开展一系列创作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分组,鼓励他们创作属于自己组的回音效果,利用不同的声音和节奏,模仿山谷中的自然回声,随后组织一个音乐故事创作活动,让学生以这首歌为背景,自主编写一个与郊外旅行相关的小故事,将歌曲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自由选择乐器或自制简单的音效道具,增强故事的表现力,教师鼓励每个小组将他们创作的故事与音乐作品展示给全班,让学生在展示与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多元化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积极参与,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他们在音乐创作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与成就感。
(二)鼓励学生表达个性,音乐作品个性化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个性,使音乐作品更具个性化,结合“音乐中的动物”单元,教师在教授《老牛和小羊》这首歌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歌曲进行个性化的演绎,教师先让学生讨论歌曲中老牛和小羊的形象,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这两个角色的性格和情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声音和表情来表现歌曲中的角色特点,同时鼓励学生改编部分歌词或旋律,使歌曲更符合他们心目中的老牛和小羊的形象。比如,一些学生会选择用低沉的声音唱出老牛的稳重感,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用轻快的节奏表现小羊的活泼,个性化的表达让学生在音乐创作中展现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使他们的音乐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表达自我,使每个学生的音乐作品都带有独特的个性印记,有助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自信心。
四、以学为“结”,有效评估学习成果
(一)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学生成长全面化
在音乐教学中,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结合“健康歌”单元,教师在完成教学后可以设计多种评价形式。例如,教师组织一次音乐表演,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学会的歌曲,如《健康歌》或《小雪橇》,通过现场表现来评估他们的音乐掌握情况。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创意绘画环节,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创作绘画作品,展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绘画作品可以展示在教室里,还可以作为学生音乐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互评中提出对方的优点与建议,以此促进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相互交流与进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表演、创作、合作等多个维度考察学生的音乐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鼓励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持续成长与发展。
(二)反馈学生学习状况,教学效果持续化
在音乐教学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是确保教学效果持续化的关键,以“音乐中的动物”单元为例,教师在教授《杜鹃圆舞曲》后组织一次课堂小测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与歌曲相关的听辨练习。教师播放不同的音乐片段,要求学生辨别出哪一段是《杜鹃圆舞曲》并指出其节奏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音乐成长记录册”,让学生记录每节课的学习感受和进步,后续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对于在节奏掌握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在下一节课中安排更为细致的节奏训练,帮助他们逐步克服难点。这样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也能根据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确保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稳步前进。
(作者系隆阳区板桥镇中心学校教师)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