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初心煮乡愁(驻村手记)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清晨六点,山坳间还浮着牛奶似的薄雾,这个清晨与驻村第一天的区别,大抵是内心多了几丝情愫。村支书擦着日历上的灰尘说:“阿玉,这日子翻得比春笋还快。”确实,500多个昼夜从指缝间溜走,却在我和乡亲们的皱纹里烙下了共同的年轮。记得初来乍到时的惶恐和胆怯,如今穿过晒谷场,总会有娃娃脆生生地喊着“小胡姐姐”,瞬间,连脚下的黄土都变得滚烫起来。
记得大雨初歇后的一天,入户走访的我看见76岁的脱贫户秦奶奶蜷缩在藤椅上,眯着眼,手指抖着说:“姑娘,我想去芒市看眼睛。”她女儿急得直搓手,却说不清医院在哪,只反复念叨:“在公路右手边。”我掏出手机,搜“芒市眼科”“路边”,跳出一堆地址,没一个对得上。我不死心,翻遍了各种软件、卫健委官网、打电话问朋友,甚至对着卫星地图一点点比对,终于找到了那家医院。可她女儿又犯了难:“我会开车,但认不得导航。”我蹲在竹凳旁调好导航,教她:“别取消后台,出发时往上划,点进导航跟着走就行。”几天后,我在村口遇见秦奶奶,她一眼就认出我:“我记得你,你是那天帮我导航的小姑娘。”阳光穿过她褪色的头巾,照在她脸上,霎时我感到很温暖,我眼里的小事,对她来说,竟如此重要。
驻村生活就是一件件小事填满的日常:要交医保时,我们摸黑走遍全村,手把手帮老人用手机缴费,直到每户都参保;暑假到了,一齐到留守儿童家辅导作业,把数学题掰开揉碎讲十几遍;调解土地纠纷时蹲在田埂两小时,用木棍重新量出两家都认的边界线;手把手教监测户用存折取钱,ATM机前重复了四遍密码;熬夜填完159份政策明白纸,最终达成零差错。
当驻村日记本上的名字变成会说话的故事,当方言土语化作血脉里的基因,当山里的风记得每个深夜入户走访时手电筒划过的光弧,那些共度的夜、浸透汗水的台账、笑中带泪的瞬间,早就像春耕时撒下的种子,在彼此生命里生了根。所谓“驻情”,不过是让每个平凡的工作日都长出故事的枝丫,让每次入户走访都能听见心底花开的声音。
胡俊玉
(作者系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老满坡村驻村工作队员)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