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真楼: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徐霞客永昌行记)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站在会真楼,保山坝及哀牢山尽收眼底。

玉皇阁北边则是会真楼。

徐霞客旅居永昌的会真楼今貌。

□ 范南丹 文/图
玉皇阁北边的会真楼,是徐霞客游历保山下榻时间最长的住所,在保山隆阳区游历的84天时间里,徐霞客在这里居住了近一个月时间。除了有明确记载的20余天外,徐霞客滇游记缺失了10天的保山行程,想必也是居住在此,在完成腾冲39天的考察后,徐霞客便一直下榻在会真楼笔耕不辍,留下了3万多字的保山游记。
会真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阁的附属建筑,除了会真楼以外,玉皇阁现存建筑有玉皇大殿、灶君楼、三官殿以及殿前两侧的钟鼓二亭,玉皇阁因建于太保山麓,又名太保山玉皇阁,是滇西主要道教建筑之一,整个建筑群坐西向东,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工艺精湛。
玉皇阁前身为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修建的毗卢阁。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改建玉皇阁,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竣工, 占地1000余平方米。
1991年7月,大学毕业的我第一个工作单位是保山市(隆阳区)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职责是展览和辖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此时的博物馆成立时间不长,办公地点是玉皇阁旁边的附属建筑会真楼,从写有会真楼匾额的圆门进去是博物馆的临时展厅和40来平方米的小院。二楼是博物馆的办公室,六张办公桌用老式木质书柜隔开,连我算上六个同事就在这里办公,还有一间冲洗照片的暗房和临时隔开的文物库房。从二楼办公室外侧下楼便是玉皇阁,玉皇阁大殿展出的是地方通史展览。
22岁的我人生才刚刚开始,每天幻想的都是诗和远方,上班时我常常站在会真楼的走廊间眺望着远处的东山和眼前的这座城市,年轻的我对文物考古工作也曾有过美好的憧憬,无奈老同志们的基本日常就是上班买菜和手持一本书在打发时间,期间去大理参加过两次省博物馆举办的培训和近两个月的龙陵县大化石遗址发掘,是我工作后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
在我调离博物馆后不久,博物馆办公地点玉皇阁整体交给了当地道教协会,博物馆的呼号撤销并搬离了玉皇阁,成立区文管所,玉皇阁以及所有附属建筑自此回归成为了道教协会的宗教场所。
386年前的1639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南方丝绸古道永昌道上走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侠客”,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千古奇人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作为对外开放的会馆会真楼成为了徐霞客在保山下榻的住所,他在这里会见保山当地旧友与名人,虽然期间也被当地朋友们邀约到山麓书院暂时居住过几天,但徐霞客还是觉得会真楼才是他在保山的真正居所。
如果没有徐霞客,会真楼就是一个普通的小楼,没有人会在意或提起,而当它成为游圣徐霞客在保山期间著书立说的居所后,整个小楼顿时蓬荜生辉,成为像我这样的徐霞客迷们朝圣的地方。
再次踏进会真楼,这里已经和多年前相比有了一些变化,会真楼成了道教协会的住所,一楼是道长会客和喝茶品茗的地方,二楼则变成了道士们的宿舍,过去外侧的楼梯改到了小院的北侧,屋顶换成了金黄的琉璃瓦,院里种上了各色花草,外人一般不能轻易进入了。后来找文管所的负责人打电话才得以进入参观。
小院古意悠悠,道士师傅招呼喝茶,我并无喝茶的心思,目光所及寻寻觅觅,这是我曾经工作过五年的办公地点,几十平方米的小院并无太多变化。看着靠墙角的长椅,把心静一静,我在靠墙的那个位置坐下来,我相信那个位置是徐霞客当年坐过的,那个位置正对着门,小院对面照壁的光线反射到室内,室内就有了光,眼前的桌上有一个山石盆景,一块假山石、一丛文竹、文竹间有两个小瓷人,举手致意、相互呼应,仿佛正在挥手告别。抬头望外,风吹竹影绰绰,恍惚间,我仿佛听到了徐霞客从楼上走下来的脚步声……出得门来,并不见人下楼,只有一个少年百无聊赖地在小院里摆着街舞动作。回身望二楼飞檐上的篆书“听雨”两字,原原本本地诠释了徐霞客下榻会真楼时的心境,明朝政坛风云变幻,大明王朝此时已风雨飘摇,此刻的徐霞客在远离家乡江阴2700公里的玉皇阁会真楼听雨,提笔写下游永昌日记,他望向窗外,永昌古城在月色下已经沉沉睡去、一片朦胧,仁寿门的更声已近深夜,徐霞客已经计划好了明天要去游历的地方……
386年后,我用摄影的方式追随并还原记录着徐霞客走过的永昌之行,镜头落处,沧海桑田、山河巨变,在变与不变之间,徐霞客的足迹刚刚沿着古道走过,他的精神世界是山川河流,世间万物,徐霞客看见的那一座山依然永恒不变,徐霞客看见的那一条江依然永远流淌……
五年在会真楼的经历,让我与徐霞客有着超越时空的缘分。无数个当下的影像切片构成了你的一生,当下这一刻你所见到的这一切就是你生命的全部。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