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要闻

探秘腾冲西源古城

发布时间: 03-17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行走西源古道。  万菊芬 摄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 杨家寿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晨朝卷稀风,薄雾伴青霜。浓浓的年味即将散去,留下一片火热史籍的记忆。俗话说,新年登高步步高,年年登高年年高。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大官路古道北起岗峨村接官厅石头路,南至西源古城,全长约10公里。途经岗峨村、老鼠山、国府特训基地、寺坡、陈家山、粪箕湾、山神庙、下龙马窝、石碑,到达陈家巷山神庙后进入西源古城。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专家考证,北斋公房古道至少在西汉以前就已形成。但由于山高坡陡,路程相对较长,后随着南斋公房古道的形成,北斋公房古道人流渐少,逐渐被荒芜、废弃。而穿越在崇山峻岭间的北斋公房古道“西源段”——俗称“大官路”,虽废弃若干年,道路损毁严重,仍是村民上山砍柴、放牧、生产的主要通道。但部分路段保存完好,是当今专家、学者研究古代交通史的最好实物见证,也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健身、拥抱自然、唤醒潜能的首选徒步路线之一。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行走在斑驳寂静、远离城市喧嚣的千年古道上,四周苍山静谧,山间鸟鸣、风声以及飘落的树叶、枯死的杂草及荆棘都是这条古道所留下的独特印记。青石板上一个个深浅不同的马蹄窝诉说着其悠远的历史,让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远古的时代。这条穿越千年历史的古老道路,是一条曲折的轨迹,是历史传递过来的一张名片,他载着历史的脚步远道而来,又沿着历史远道而去。尽管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依旧保持着原始的风貌。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触摸着历史留下的痕迹,让人发出思索和疑问,布满沧桑的路基、石板、青苔,隐匿在茂密树林中的跑马场、赛马道、古庙、古桥和早已消失的集市、马店、货栈、驿站及南诏王阁罗凤所立《南诏德化碑》中提到的“越赕天马生郊”和“腾越自古出贡马”、白蛮王在龙马窝培育越赕马时在古道旁埋下三缸金子、三缸银子、三缸铜钱及白马紫金鞍的民间传说故事,都是历史与自然交织的见证。什么是这条古道的载体,是时间吗?还是已然远去的岁月,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它,我们无从得知?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资料记载,秦汉时期,随着西南地区被纳入中央王朝版图,南方丝绸之路由民间商道发展为官方通道,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后,因腾冲地处古代蜀身毒道的交通咽喉,是古滇越国的中心地带,唐南诏时期修筑的西源城就成为了高黎贡山以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保山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李枝彩先生撰文《腾冲历代古城考略》记载:“腾冲地处南方丝绸之路即古‘蜀身毒道’的主要出入境通道;《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是滇西地区以乘骑大象为标志的‘乘象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名曰‘滇越’。唐代中期,统治云南的南诏王阁罗凤为继续开通与缅甸、印度等地的经贸和文化交往通道,从大理、保山向西开疆拓土,于公元762年派大军过怒江,翻高黎贡山,‘西开寻传,禄陴出丽水(今伊洛瓦底江)之金’,并‘耀以威武,择胜置城’予以管辖,时名‘越赕’,也称‘腾弯城’(见《南诏德化碑》和樊绰《云南志》)。公元798 年,阁罗凤之孙异牟寻为进一步强化管理,复派大军控制越赕,改‘腾弯城’为‘軙(古‘陈’字)化府’,归永昌节度管辖,亦称‘藤充城’。其后,大理国‘白蛮夷徙居之,改设为腾冲府’,亦称‘西源城’。又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初忽必烈灭大理国建云南行省,仍袭设为腾冲府。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开通云南通缅驿道,因该城池年久失修‘摧圮不可御敌,敕修之’。之后,由于人口增加,水源短缺加之兵祸等原因,乃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移至今腾冲城地另筑新城。至此,这座历经唐、宋、元三代延续580多年的古城被最终废弃,仅存遗迹。明代《正德云南志》中有‘西源城,在(腾冲)城西二里平原中,相传为蒙氏所建,城坡街道井然可见’的记载,形象描述了古城当时的保存情况。”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据公元863年前后成书的《蛮书》中有“自永昌之越赕,从腾充城过宝山城……”的记载。腾充城即称西源城。《腾冲县建设志·古城沧桑·西源城》记载:“西源城,始于唐御史杜先廷之子所创,唐德宗年代(公元780年),后为南诏异牟寻所建。出自开发和镇守”。又载:“西源城北靠金塔坡,倾南向东,面临大盈江上游。城外金塔坡有一涌泉,分九条流布全城,故称九龙吐水,更因此泉位于城西,故曰西源城”。西源古城遗址位于腾冲市政务中心西北约1.5公里的西山坝新城区中部的缓坡上。民间盛传,古代的西源城也叫“老缅城”,在城内建有老缅王的金殿,殿宇金碧辉煌。而位于西源古城东北角的大佛寺即称为“金轮寺”。《腾冲文物志·古城·西山坝南诏古城城址》记载:“西山坝南诏古城,在地方志书中记为西源城”。西源古城遗址由内城和外城组成,东、南、西、北各设一城门,内城位于城中部偏西,略呈方形。《腾冲历代古城考略》中说,古城依山而筑,呈西北—东南走向,后靠金塔坡山梁,前临腾冲坝子,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设防条件优越。遗迹分布总面积约 1.5平方千米,其中城池遗址位于遗迹区的中部缓坡地带,以人工夯筑的巨大城墙圈围而成,具体分设为大小相套的内、外两座土城。按照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规范,外城建设规模较大,一般作为平民居住区和商业街区;内城建设规模较小,一般用作军政首脑机关驻地。外城平面呈纵长方形,东西纵长636.8米,南北横宽583.8米,总面积371764平方米。内城之西城墙与外城西城墙共用,南北长228米,东西宽210米,面积47859平方米。城墙采用中原筑城分层夯筑而成。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城墙虽损毁严重,但仍有明显的痕迹可寻,残墙高2米至 3米,墙体厚8米至12米不等。墙体多以黏性较强的粘土掺碎石经人工逐层摊平夯筑而成,层面城墙均以人工夯筑,大都已毁,但夯土层清晰可辨。有明显的板拍和夯捣痕迹,层厚8厘米至14厘米不等,墙体结构比周边的自然地层明显且结实。城区街道为横三纵五排列,两条中心主街宽12米至18 米,在城墙西门外呈“T”字形相交,构成城区主轴。其余各街宽 5米至12米不等,均以主街为基点延伸交错,网络全城及周边地区。同期的附郭遗址位于主城西墙外地势较高的二级台地上,遗址范围约4万平方米,可见遗迹主要是台地西北边缘一条弧形的夯筑城墙及墙内少量的建筑土台。残留的城墙长200余米,高1米至2米,厚 4米至6米,构筑方法与主城基本相同。从所在位置和地形分析,该城墙原来应该是围绕整个台地筑成一个圆形的附属城郭,主要用于军队驻守和训练。只是后来由于长期的开垦破坏,才剩下现存的这一段弧形残墙。”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西源古城的消失,众说纷纭,最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应是《民国腾冲县志稿·大事记》中所载的:“明正统年间,因民族矛盾激化,为夷攻破,全城毁于战火。加之后因地质变化,金塔坡九龙吐水水位改道下降,古城地表水源断绝,居民为解饮水问题,除部分仍留观音塘漂白河沿岸临水而居外,其大多迁往来凤山麓打井取水定居。”西源古城遗址的存在,为研究古代筑城技术、腾冲的开发历史及与内地经济文化的联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1993年,西山坝南诏古城城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古道悠悠,古城翩然如风,品读岁月的陈香,无论是旅行者,还是历史爱好者,只要进入有“三十六条大街,七十二条花柳巷”的西源古城(因腾冲县民居园林传统,多富于江南庭园风格,故西源城亦有“花柳巷”之称),踏上大官路古道,都会留下一种难以磨灭的记忆。登临其间,遥想当年先民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创业历程;想见当年商旅不绝,驿卒传递文书而马不停蹄,官员们迎来送往的繁忙景象;遥想铜铃声声,来来往往的马帮刮起遮天蔽日的尘土和骡马不堪重负嘶鸣着进入古城的喧闹场景;也可以想见当年为抵御外侮,烽火弥天,先民们前仆后继,奋不顾身的壮烈画面……昔日古城的繁华,离不开古道的支撑,古道就像古城的大动脉,连接着古城的各个角落及周边的村庄。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古城早已逝去岁月的辉煌,隐入历史的深处,但古道却承载了腾冲人的马帮精神。这种精神,是自然的馈赠,是历史留给腾冲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