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是个好地方(旅居云南 好在保山)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丰收时节的稻田公园。

古城山万亩杜鹃。

金秋捉鱼乐。

旅居龙江的游客们。

快乐龙江行。

静谧的龙川江。
本报记者 周向东 通讯员 徐 静 王艳美
●这是一场“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美好奔赴。这两年来,龙江乡抢抓省委、省政府“旅居云南”的重大举措,积极探索旅居产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开拓农文旅融合发展增值空间,推动特色农业产业与乡村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培育了乡村游、生态游、观光游、农事体验游等“农文旅”融合产业,实现了山水可徜徉、历史可触摸、文化可体验,把“欢迎来旅游”转变成“留下来旅居”,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越唱越响亮,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全省唯一!龙陵县龙江乡《挖掘农耕文化资源促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典型案例。
全省首批!龙陵县龙江乡弄岗村荣登《旅居云南首批典型案例汇编》。
全国大奖!《醉美龙江》在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歌大赛总决赛上喜获二等奖。
……
这个春天,被誉为“一个龙江景,半个云南美”的龙江喜讯不断,好运连连。
为什么是龙江? 让我们走进龙江,一探究竟。
“鱼米饮食文化”
龙江乡位于龙川江畔,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民风淳朴,自古就有“鱼米之乡”和“米屯粮仓”的美誉。
一直以来,当地群众在19000多亩的梯田上广泛种植水稻,山泉灌溉,施以农家肥,在温暖江风和充沛阳光的“宠爱”下,水稻从一丛丛青翠的秧苗出落成了一粒粒金黄的稻谷。每一粒稻米吸收了足够的天地养分,质地紧密,颗粒均匀。
“我们龙江的‘红细软’糙米很出名,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锌含量是普通大米的8.3倍,米粒细长呈红色,耐嚼回甘,满口留香。来到龙江的游客很爱吃,还被销往了北京、上海等地。”龙江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程一黎介绍,“红细软”糙米2012年被列入地方名特优稀保护品种,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名米之一,2024年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龙江人还习惯在稻田里放养鲤鱼、鲫鱼、草鱼等,每年养殖稻花鱼面积约为1.2万亩。因其在稻田中自然养殖,自由觅食,稻谷扬花时节饱食稻花,体态浑圆金黄,被称为“稻花鱼”。
“去龙江吃稻花鱼喽!”成了每年国庆节前后龙江最诱人的邀约。从2016年的“金秋时节游龙江·稻花香时捉田鱼”首届稻花鱼节开始,龙江乡通过“稻花鱼节”这个平台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在蓝天白云下、绿水青山间,他们高挽衣袖和裤腿,尽情享受捉鱼的乐趣。
感受捉鱼之乐后,游客们还纷纷走进当地农家大饱口福。龙江稻花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鱼鳞柔软,标志性的龙江牯子鱼、笋子鱼、清汤鱼、麻辣鱼、洋酸茄烩鱼、酸木瓜煮鱼等令人匝口叫绝,龙江稻花鱼习俗还于2020年7月申报成市级非遗;再加上当地的红细软米、炒田螺、红菌烀鸡、炒黄鳝、撒撇、南瓜酥、米粉等特色美食,这些生态美味助力带动当地发展起了62家农家乐。
龙江乡弄岗村农家乐经营户滕发相感慨地说:“以前是周边的人来吃,近年来外省人来的也多了。尤其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主会场活动在龙江举办,游客更多,收入也比往年好,全年毛收入达到了70多万元。”
当地农户还有熏晒干鱼的传统,加以盐巴、辣椒、花椒和酒等调料腌制1至2天后,经阳光或炭火烤干,最大限度保持稻花鱼特有的口感和营养。制好的干鱼色泽金黄,鱼骨松脆,营养可口,可以久藏,是餐桌上的一道珍品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如今,龙江每年稳定产出稻花鱼800吨,有787.5吨供游客们鲜吃,余下的用于加工稻花干鱼销往全国各地。”程一黎说。
龙江还积极探索实施“烟+稻+鱼”一年三熟模式,通过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与生态种养,建设稻田公园和粮食博物馆,并通过举办稻花鱼节等方式,传承稻鱼文化,在实现粮经协同发展的同时,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
“休闲农耕文化”
走进龙江乡,铺开的是画卷,萦绕的是诗意,邂逅的是意境,流淌的是乡愁。
万亩梯田是龙江的美景“标签”。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山上一直延续至川流不息的龙川江畔,自然生态美景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
在美丽的梯田间,一个个村寨仿若世外桃源,良田美池、茂林修竹、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弄岗村里,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的稻田公园与蓝天相映成趣:春天,菜花金黄、蜂飞蝶舞;夏日,田畴葱绿、烟雨蒙蒙;秋天,稻香鱼跃、游人如织;冬季,草莓西瓜、遍地飘香。
“这些年越来越好了,新建的稻田公园里有见证农耕历史的老窝棚、水响耙、旱碾、挑箩、掼斗等,彩虹道、五谷丰登造型、彩稻画、鱼跃龙门等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景点点缀着成片的稻田。尤其这几年来,每年国庆节的稻花鱼节活动都会在这儿举行,四面八方的游客欢聚在此,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谈及自己生活的村庄,弄岗村党总支书记唐明修自豪地说。
在稻田公园旁边新建成的龙江粮食博物馆也是游客在龙江的打卡必去处。“博物馆以‘吃饱饭,吃好饭,好好吃饭’为主题,通过历史典故、科普互动等形式,展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及龙江悠久的农耕文化,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去年9月下旬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龙江乡负责文化旅游的工作人员杨正锡说。
目前,龙江仍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农耕方式,牛耕田、人插秧、镰割稻、斗掼谷、太阳晒……从稻田整理、插秧到稻谷收割等一条线流程都遵循着传统、顺应着自然。龙江乡积极挖掘打造休闲农耕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据悉,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及“稻花鱼节”期间,龙江乡共接待游客37.06万人次,带动旅游花费6520余万元。
“林泉康养文化”
好山好水好地方。
龙江森林资源、地热资源丰富,集山、水、田、林、湖为一体。万亩茶园郁郁葱葱,万亩松林松涛阵阵,万亩杜鹃如烈焰腾空热烈绽放,九座高山水库环境清幽,龙江湖烟波浩渺,蚌别温泉热气氤氲……是当地打造森林温泉康养文化的重要“财富”。
自2022年以来,沪滇资金在龙江乡投入2800万元,借鉴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先进经验,积极推动“闵行·龙陵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助力当地深度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景点改造升级,成功塑造了“鱼米之乡·魅力龙江”的IP形象。
据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张仁松介绍,龙江以稻田公园为核心,打造了弄玲村万亩茶园、万亩梯田观景平台、三台山登山步道、蚌别温泉、龙江湖观景平台,形成了龙江整个农文旅环线,让游客来得了、有去处、能体验、留下来。
外来的“新龙江人”何东慧被龙江美景打动,于2023年6月带着全部积蓄来到龙江,在万亩茶园和稻田公园旁建成“云边嘉木”“清木花园”两家民宿。2024年元旦,民宿正式开业。何东慧在朋友圈写下:“从此,龙江不只有过客,更有归人。”如今,民宿已接待旅游团队上百个,新疆、上海、北京、杭州、西安、昆明等省内外游客来了3000多人次,复住率高达40%。有的游客一住就是个把月,有的是搞团建活动,大家亲密接触大自然,用心感受着这里的一切。
年前投入试运营的龙江乡中心卫生院蚌别温泉中医馆,也成了人们休闲康养的好去处。中医馆内的温泉主要以硫磺泉为主,对促进血液循环、治疗皮肤病、慢性疾病都有功效,再加上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多种特色疗法,有效提升了“温泉+康养”的品质,呈现出“一床难求”的火爆状态。
中医馆负责人孙玉国告诉记者,现在来订房间的人很多,有的是慕名而来,有的是体验过的市民又介绍亲戚朋友过来。从1 月 21日开业到现在,每天门诊病人有七八十人,门诊总人数已达2000多人,有的来自新疆、广东,有的来自保山、腾冲、芒市,这段时间已经全部住满。
来自外地的退休职工赵女士表示,她的家人都特别喜欢泡温泉,这次是专门陪她的婆婆和母亲来了10多天,两位老人都已经80多岁,住在龙江就不想走了。赵女士和她的家人都觉得龙江是个好地方,气候好、温泉好、理疗服务也好,泡澡理疗之余还能到周围的村寨走走逛逛,欣赏山水美景、品尝农家美食,远离喧嚣与繁华,沉浸在田园风光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验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纯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本文图片均由徐静提供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