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苑

回家

发布时间: 03-26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阳春三月,我和一群朋友去龙江乡踏青。同行的小青是土生土长的龙江人,她在文旅部门工作,一路上她的眉眼都带着藏不住的雀跃,笑着说:“总说走遍天下不如回故乡,都到家门口了,一定得去我家吃顿饭,看看我爸妈,也让你们认认家门。”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小青的家在一个叫文星街的小村,一块巨石上刻着的“文星”两字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发亮。站在村口远望,可以看见龙江气势雄伟的万亩梯田。小青指着不远处那间爬满三角梅的老屋:“瞧见那扇雕花木窗没?我小时候趴在那儿数星星,数着数着就睡着了。”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还没进家门,远远就瞧见两位老人站在门口张望,他们的身影在春日的阳光下拉得长长的,脸上满是期待的神情。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一进门,热气腾腾的饭菜已经摆满了一桌,每一道菜都散发着家的味道。小青在家排行老二,姐姐在昆明工作,妹妹和她一起在保山,三姐妹如今都已成家立业,平日里工作生活忙碌,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大多只能在中秋、春节这样的节日才有时间回来。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小青的父亲刘世举74岁,身体硬朗,说话中气十足,只是多年劳作落下的腰疼毛病,让他的背有些驼了。他热情地拿出珍藏多年的好酒,张罗着我们坐下,又亲自端上刚出锅的龙江酸辣稻花鱼,那是他特意为我们准备的,即便他自己平日里只爱吃清水煮鱼。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小青的母亲范坤兰75岁,新中国成立前是当地大地主家的女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同样出身地主家庭的两位老人相互依偎,凭借着爱情的力量,熬过了狂风暴雨。在艰难岁月里,他们生下三个女儿,刘世举在改革开放平反后,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全力支持女儿们读书,让她们走出了大山。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午后阳光斜斜爬过堂屋门槛,照在墙根的旧农具上。刘世举搬出樟木箱,翻出珍藏的宝贝:三个女儿的毕业证书、演出海报,还有张褪色的全家福。照片里的他满脸笑容地站在稻田里,怀里抱着穿开裆裤的小青。“这是1982年小青4岁时请人照的,那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我们农民的日子就越来越好过了……”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如今,刘世举依然每天在地里忙活,请人帮种着10多亩地的烟叶和稻谷。“我们龙江是鱼米之乡,吃穿不愁,再加上孩子们都很孝顺,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缺。人老了,心里最大的盼头,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多回家看看。”刘世举说。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刘世举也曾去保山帮三女儿带娃、卖包子,每天凌晨5点就得起床,把包子送到政府食堂,可后来因为其他缘故,他还是回到了龙江。老人对子女的爱,从来都是毫无保留,即便受了委屈,也只是默默咽下。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刘世举驼着背,紧紧拉着我们的手,一直把我们送到路边,一遍又一遍地说:“下回一定要再来家里,多住几天,你们来了,家里就热闹了。”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恳切,望着他那满是不舍的眼神,我的心里一阵酸涩。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返程的车上,小青和我们分享着小时候在家的趣事,可我的思绪却还停留在那对老人身上。我想起自己的父母,也是这样,每次我离开家时,他们总是站在家门口,直到我的身影消失不见。如今农村里,像刘世举夫妇这样的留守老人太多了,他们守着那一方土地,守着那个家,日日夜夜盼着儿女回家。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他们把青春和爱都给了子女,当子女们在外面的世界追逐梦想时,他们只能在孤独中默默等待。那一张张盼归的面孔,那一句句“回家看看”的呼唤,承载着多少深沉的思念与牵挂。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后视镜里,龙川江正载着落日缓缓流淌。那些关于土地、亲情与成长的故事,随着盘山公路的弯折,在我心里酿成了某种难言的乡愁。或许每个人的生命里,都该有个永远回得去的“家”,那里存放着亲人最朴素的期待,和永远开不败的春天。周向 东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2-转曲-02.jpg

 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WWW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