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着力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近年来,隆阳区积极探索实行“立体式、参与式、监督式”基层治理模式,有力推动资源向一线倾斜、力量在一线凝聚、服务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全面激活基层治理效能,并取得突出成效。
隆阳区坚持党建引领,整合基层治理资源,打造统管共治的“全科网格”,实现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科学划分,实现“资源统筹”,开展网格体系大重构,综合考虑建筑规模、人口数量、基层党组织设置和覆盖等情况,将全区精细划分“全科网格”2412个,配备网格员3048名,并将商圈市场、学校、医院等一并划入网格管理,解决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等问题。功能整合,实现“一网多能”,发挥区级“智慧党建”可视化调度中心作用,以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实现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等功能合一,畅通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和职能部门沟通联系渠道。推广运用保山市域社会治理智慧系统,以网格为单位录入家庭安全风险评估基础信息,解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及时、不精准等问题。目前,已收集并录入矛盾纠纷信息700余件。激发活力,实现“同网共治”,发挥“大党委”统筹优势,推进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成立隆阳区物业行业党委,建成“城市先锋驿站”8个、“暖新联盟”20家,为两新组织从业人员提供应急充电、饮水休息等服务。168家网格单位与78个城市社区“大党委”签订共驻共建协议,9610名在职党员到社区网格报到服务近10万个小时。发挥外卖骑手、快递员、代驾司机等群体优势,引导其参与各类网格活动,累计出动9000余人次,解决社区服务半径过小、服务跟进不及时的问题。
在全区80个民族村和2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推广“石榴籽”超市,通过积分管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目前,全区统筹资金60余万元,建成“石榴籽”超市106个,覆盖群众6.6万余人。坚持党建引领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在安置点所在村(社区)成立工作小组,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组长,村“两委”、村(居)民代表为成员,开展入户检查、积分评定、奖品兑换等工作,推行“积分制+‘石榴籽’超市”工作法。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推进“石榴籽”超市标准化建设,发动农户以“表现换积分、积分兑物品”,在提供物质帮扶的同时,帮助安置点农户“换思想”“改习惯”。坚持积分细则与村情民意相结合,围绕人居环境、乡风文明、民族团结等方面制定积分细则,并将村规民约中的“土规定”融入其中,便于群众理解评分细则。建立积分评定“红黑榜”制度,“红榜”扬善举,“黑榜”立典型,为民族村、安置点树立起新的“风向标”。
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作用,提高村(居)民的自治能力,培育村(居)民共同体意识,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在修订上“求规范”,内容上“下功夫”,深入了解民意,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程序组织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工作。新修订的村规民约既保留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婚育、移风易俗等规定内容,又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纳入其中,让村规民约与时俱进、适用管用。在宣传上“做文章”,监督上“有举措”,经村(居)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后,以发放书册、张贴标语、应急广播等方式广泛宣传村规民约,提高知晓率。乡镇(街道)做好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村(居)务监督委员联合人民调解员、村(社区)妇联执委和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监督。在执行上“重实效”,落实上“有亮点”,充分发挥村(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带动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升。加大改革经验宣传推广力度,瓦马乡河东村村规民约入选“全国100篇优秀村规民约”典型案例。构建评先机制,开展“保山好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推动村(居)民比有标准、学有榜样、超有目标。
[黄宝洲 杜光云]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