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赤修路记(■我奋斗我幸福)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修路支书』何忠赤。

今日两眼井村鸟瞰。

和村民一起劳动的何忠赤。

何忠赤和修建道路的村民们。

齐心协力修筑入户路。
本报记者 周向东 文/图
●他放弃在深圳月薪3万元的管理职位,毅然返乡挑重担。这三年间,他团结带领两眼井村“两委”班子以党建为引领,用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深刻内涵,从修建“安全路”“舒心路”再到“幸福路”,不仅带动了山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更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探索为民增收途径注入了强劲动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他就是两眼井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何忠赤。
“这条路修通后,我家的黑山羊和其他山货都能很快地卖到保山城里了,何书记为我们办了大好事啊……”3月19日,在位于隆阳区蒲缥镇海拔2200米的两眼井村小箐子自然村一处山林掩映的场院里,80岁的杨国升老人拉着两眼井村党支部书记何忠赤的手激动地说。
今年春节前夕,困扰了小箐子自然村39户人家多年的道路硬化工程全部实现了户户通,彻底解决了这个村因为山高坡陡、居住分散造成的“老大难”问题。同时,道路两旁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现在晚上也可以在山路上散步了。”杨国升老人开心地对记者说。
“以前下雨天根本不敢出门,现在路修好了,孩子们上学也方便了。”杨国升的孙女杨兴娇笑着说。“这些道路的修缮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更为村里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村民丁凤金为此在抖音中发视频: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水泥路终于通到家了,路灯也亮了……
“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何忠赤谦逊地说。自2021年元旦,何忠赤放弃在深圳月薪3万元的管理职位,毅然返乡一肩挑起两眼井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重担的三年间,这个皮肤黝黑的山里汉子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在两眼井村4个自然村修建硬化道路14公里、修建机耕路30多公里,修复水利塘坝5处、改造人居环境6项,累计争取到上级资金867.36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4100余人次……
舍弃高薪回报桑梓
今年42岁的何忠赤是土生土长的两眼井人。由于父亲早逝,2005年,曾经梦想成为一名短跑名将的何忠赤为了撑起这个家,不得不离开母亲和身体残疾的姐姐,带着新婚的妻子远赴深圳去投靠在那里打工的堂哥。在深圳摸爬滚打的这16年间,何忠赤进入一家大理石公司管理层,年薪近40万元,成为村里人眼里的“成功典范”。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谈起2020年那个命运转折的冬天,何忠赤站在村委会二楼,目光掠过远处云雾弥漫的层层梯田。那天,来自两眼井老支书杨品云的深夜来电,让这个在外漂泊的游子辗转难眠:“忠赤啊,村里路不通、水不净,年轻人全走光了,你忍心看着家乡这样败落?”
妻子听闻他要放弃3万多元的月薪回乡当“月薪2300元的村官”,抱着三岁的双胞胎儿子声泪俱下:“我们好不容易在深圳站稳脚跟,你回去能做什么?”
“两眼井700多口人还在为生计发愁,我于心何安?”何忠赤的笔记本扉页上,至今保留着老支书杨品云在微信上写给他的话:“你应是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的一条龙,而不是一条虫!”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沉睡的乡愁。尽管妻子以离婚相逼,何忠赤仍咬牙带着妻儿回到了深山里的两眼井。
初回村时,何忠赤的微信运动步数天天超过3万步。他走遍两眼井村9个村民小组,看到进村的路在雨后变成泥潭,村民的农产品只有徒步才能运送出去,废弃三十年的古井污水横流,村集体账户余额不足万元……手机相册里700多张照片,定格着故乡的困顿与渴望。
何忠赤曾经想打退堂鼓。在蒲缥镇党委政府和老支书杨品云的鼓励和支持下,18岁就入党的何忠赤身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那天夜里,何忠赤在朋友圈写下:“总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
党群合力铺就“幸福路”
“修路难,难在人心齐!”何忠赤知道接下来要闯的难关在这里。
要增收,先修路。为彻底改变两眼井村交通落后的面貌,何忠赤将党建作为破题关键。他推动建立“党组织+项目+党员+农户”四轮驱动机制,把党支部建在修路一线,成立3个党员攻坚小组,实行“支委包片、党员包段”责任制。
2021年春节刚过,何忠赤便带着村干部钻进横山头自然村,他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咱们自己投工投劳,沙石料大伙儿平摊。”面对质疑,他挨家解释:“修路是百年大计,只想着等、靠、要永远不行!”最终,37户村民每户出资600元,凑齐了修复塘坝的启动资金。
“三会一课”不再是刻板的会议,而是变成了流动的施工现场动员会。在横山头自然村硬化900米进村道路时,党支部就在工地召开党员大会,现场表决资金分配方案。老党员杨金平带头捐出自家三轮车运送建材,村民杨康、何学龙、杨秋霞主动提出道路扩宽无偿让出,村民杨安、杨明、陈华、杨朝纪等表示带头义务出工,直到建设完成为止。
在小箐子自然村,39户村民自发组成“修路突击队”,男女老少齐上阵。63岁的原小组长杨之光,是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每天清晨6点就扛着锄头到工地;沿途的妇女们,坚持在路边给工人送水做饭……“何书记忙得顾不上喂家里的60多头牛,我们就帮着给他家割牛草喂牛。”村民杨成仁心疼地说。当第一辆车驶进新修的水泥路时,村民们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条路,他们整整盼了三代人!
通过“主题党日+修路攻坚”模式,两眼井村累计开展集体大会27场次。“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何忠赤的创新管理办法令人叹服:村党支部积极争取到彩票公益金项目的支持,利用废弃沙石料绿化“两眼井”古井,向施工队“借”免费沙石修路,自费试验防滑路面……在蒲核线11公里防滑改造中,42名党员干部和村民连续23天驻守工地,何忠赤自费租赁运输车辆,始终与工人同吃同住,工地上哪里有险情,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最终实现“零事故”通车。自处理之后,从未出现行车滑落等事故,并解决了上万人的出行安全。
何忠赤深知,修路不仅是铺水泥,更要通民心。他推动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机制,再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10余次,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和建议。何忠赤发动茨竹箐自然村群众53户,每户一人,出工500多人次,筹资机械费用2万余元,修复小广场一个。通过排污治理,解决了人居环境脏乱差的局面,提供了一个村民聚会的场所。同时清除村组道路障碍,清理杂木3公里,何忠赤自主设计,亲自参与建设补救修复了两个地质滑坡点,用蒲缥镇党委政府支持的6万多元打通了原本设计中要60多万元才能完成的村组道路。
两眼井自然村因两口井得名,其中一个井废弃近三十年。何忠赤借助交通项目沙石免费的福利,请施工队清除淤泥,在德兰线施工方赞助4万元,村民自筹2万元,集体资金1万8千元的多方筹措下,投工投劳500多人次,让古井焕发新生。通过绿化美化,安装护栏,不仅解决了多年来恶臭扑鼻,污水横流的局面,同时恢复了防洪抗旱功能,让两眼井村实至名归。
道路及塘坝的修缮,不仅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还带动了全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336亩烤烟和500多亩两青蔬菜的生产得到了促进,1900余亩土地因此受益。村民们的“烦心事”变成了“暖心事”,幸福之路畅通无阻。
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山风拂过何忠赤黝黑的脸庞,他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这条用汗水和智慧铺就的“幸福路”,不仅改变了村庄的命运,更见证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因成绩突出,何忠赤连续三年被蒲缥镇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路通了,还得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何忠赤的视野早已超越了修路本身。在茨竹箐自然村,他推动成立专业合作社。他带领村民拆除违建厕所127间,改造沼气池230口;在古井周边打造文化广场,栽种景观树500余株;推动“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昔日的“脏乱差”村庄变成了“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
如今的两眼井村,水泥路蜿蜒如带,太阳能路灯在夜色中闪烁,文化广场上老人健身、孩童嬉戏。去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较2020年增长200%。当记者问及未来规划时,何忠赤望着远山坚定地说:“将来还要打开各种渠道,开拓市场,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因地制宜的保护野生菌,发展林下种养殖、生态种植等,让食品更安全,让人更健康,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