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家营:“空壳村”跃成“百万村”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樊家营村实景。 腾冲融媒体中心 供图
“集体经济似幼芽,薄弱之处令人嗟。资金匮乏人才寡,产业难兴发展遐。青壮劳力找出路,老人小孩守家园。”这是多年前,腾冲市中和镇樊家营村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那时的樊家营,是出了名的“空壳村”。然而,这个“穷村子”演了一出“变形计”,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一跃成了“百万村”。
穷则变:干部建设是根本
樊家营村的蜕变始于2016年。此前,村党组织作用有限,集体经济薄弱,难以引领村民走向富裕。2016年换届选举后,村“两委”班子配齐配强,结构优化、素质提升、活力增强,为后续发展筑牢了根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两委”经过多次研讨,制定完善村级管理制度,同时,通过固定上下班时间、严格打卡考勤、提交每月总结以及建立奖惩机制,打造出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头雁”队伍。为探寻适合村子的发展路径,村“两委”成员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建议,组织院坝协商会、大学生返乡座谈会等,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助力,为樊家营村的华丽“蜕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变则通:土地流转有收益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两横一竖就是“干”。村干部们穿梭在田间地头,反复考察与研究,发现村里气候温润、土壤肥沃,是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的“风水宝地”。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决定外出招商引资,开启致富新征程。一番紧锣密鼓地努力后,鑫腾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腾和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杨氏猕猴桃等公司纷纷入驻樊家营村,在这片土地上播下水果种植的“金种子”,稳稳地迈出了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第一步。
要发展规模种植,土地流转是绕不过去的“坎儿”。“土地流转了,生活保障咋办?要是遇到骗子,租金拿不到咋整?”起初,村民们顾虑重重。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讲解土地流转政策和收益分配模式,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土地流转后,村民收益有了保障。为了让集体经济也有收益,村“两委”化身为企业与村民间的“超级链接者”,做好土地流转的前期沟通协调、配套设施建设的规划与落地以及劳务用工安排等事务,每年可获得1.8万元的服务性分红。此后,樊家营村收获了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开启了财富的大门。
通则达:集体经济结硕果
第一次尝试成功后,村干部大胆创新,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引进优质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不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17年引进腾冲杰鑫食用菌有限公司,在村里发展姬松茸种植,集体经济收入5.2万元;成立腾冲中和樊家营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的方式种植万寿菊,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18.75万元;2022年,迎合市场变化,大力探索中草药种植,积极鼓励农户种植前胡,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获得51.71万元的收入。
有了收益,村干部信心倍增。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余亩,用于蓝莓、百香果、前胡、百部等种植,截至2024年,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48万元,带动500余户农户增收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通过资金、协调服务入股企业,获取投资分红,实现投资分红收益14.65万元;抓住光筑农业落地中和的发展机遇,流转土地810余亩,获得服务管理费16.203万元。整合上级项目资金建设完成60亩苗圃基地,以租赁给个体经营的方式,村集体每年获取苗圃基地租金收入7万元。
达则济:全村群众齐受益
“赚了钱之后为群众谋福利,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谈到樊家营村从“空壳村”到“百万村”的跃变,村党总支书记陈朝栋话语中满是坚定。在他看来,村集体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成果共享。
要让群众做集体经济的受益者,首先要让群众成为集体经济的管理者。村里引导3个联队进行换届,把3名支部书记选为联队长,将联队纳入党组织体系中,由党总支掌握自然村集体经济的管理权,让村集体经济的管理更加规范。同时,严格实行村账镇代管制度,认真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每一笔资金的流向清晰可查,让群众心中有一本“明白账”,增强群众的信任感。
在成果运用上,樊家营村聚焦扶弱济困和基础设施两大板块。一方面建立老年人补贴和优秀学生奖励机制,从2025年开始,对年满70周岁至89周岁、90周岁至99周岁、10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分别发放200元、400元、1000元的补贴;对考取一本、重点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学生每人分别给予600元、1000元、5000元的奖励。截至目前,共发放资金5.58万元,惠及262人次。另一方面,加大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近年来,樊家营村共投入80余万元实施镇龙自然村磨坊湾道路改扩建、樊家营自然村团坡路道路改扩建、学校运动场建设、荆竹寨自然村路灯亮化等惠民工程10个,让村民切实享受到发展红利,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直线上升。
如今的樊家营村,凭借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奋斗,摘掉“穷帽”成了“明星村”,打响了“百万村”的名号。周圆君 张晓丽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