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 硝烟散尽军魂在 ——川籍远征军老兵重返滇西祭祀牺牲战友纪实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老兵正在讲述当年事迹。
本报记者 刁丽俊 文/图
4月1日,一辆载着10位川籍远征军老兵及志愿者的大巴行驶在从成都到保山的高速上。车里不时回荡着《中国远征军之歌》:“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10位年龄在97岁至103岁的老兵,眼含热泪,正襟危坐。他们乘坐的车辆在歌声中驶往滇西,80年前那曾是他们誓死保卫的地方,如今他们满怀思念奔赴而来,只为祭祀当年在此牺牲的战友。
4月2日上午,老兵们先在易罗池滇西抗战纪念碑前祭祀先烈,接着前往马王屯远征军总部遗址参观。
97岁的曹泽富是此行最年轻的一位。他步态硬朗,腰板笔直,讲起当年的战斗经历,仿佛那些惨烈的画面还在眼前。1944年,日本人要打到独山的消息传到成都,受爱国心驱使,曹泽富毅然参军,加入军政部教导二团,后从新津机场乘飞机到印度汀江,再从印度边境雷多转至密支那,随新1军教导总队参加对日作战,不久随新1军飞赴广西南宁参加华南反攻,在广州接受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后随部队前往东北,退伍后返回成都于四川大学读书。
102岁的吴绍卿是四川安岳县镇子镇人,入伍后先在重庆集训3个月,后经贵阳到昆明,再飞抵印度兰姆伽,编入驻印军直属高射机枪独立营。1943年随部队配属新22师参与缅北反攻,在新平洋、孟关等地对日作战。1944年底编入新6军榴弹炮营,空运至昆明,在干海子训练基地受训后开往湖南战场,作为雪峰山会战预备队,抗战胜利后到南京受降,1946年退伍回乡。
100岁的廖沛林举手投足间老兵风范十足,眼神坚毅,步履矫健,戴着白手套举手敬礼,动作潇洒利落。他1943年在成都国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上学时,身为乡长的父亲为其报名从军,不顾母亲反对,廖沛林与80余名青年学生到重庆军训部,后至滇西营房马王屯,战地训练1个月后分到通讯兵科学习通讯,训练多种报话机,4个月后随71军上前线,战斗中右手肘内侧被日机炸弹破片击伤,被担架队抬下前线送往龙陵野战医院,在无麻药情况下取弹片疗伤,又转至昆明陆军野战医院休养所,后请假回家。伤愈后和叔父到井研县政府报到,编入203师607团战车防御炮连,1945年7月203师准备支援驰援宜昌的72军廖昂部,因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战胜利而未去宜昌。
他们中的大多数,已连续6年前来保山。滇西的山山水水,是他们一生魂牵梦萦的地方;怒江两岸回荡的炮声,也是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4月2日下午,他们前往惠通桥参观、前往松山;4月3日,在松山103师纪念碑前祭祀阵亡将士、重走松山战场遗址、参观龙陵日军碉堡及龙陵抗战纪念馆;4月4日,在腾冲国殇墓园祭祀阵亡将士、参观滇西抗战博物馆。
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四川省普善公益慈善促进会负责人说,当年那些英勇无畏的青年战士,半数以上战死沙场,埋骨异地他乡。80年过去了,当年幸存的战士均已百岁上下,且人数越来越少。每年清明来临之际,他们格外怀念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战友,希望在有生之年重返昔日战场,祭奠永远不能回家的战友。为了满足老兵们的愿望,普善公益慈善促进会坚持6年护送身体尚可的中国远征军老兵重返曾经的滇西战场,这是他们做得最有意义的事。同期,隆阳区侨联也积极配合,全程负责接待这些抗战老兵,为他们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
4月5日,老兵们返程路上,激昂的《中国远征军之歌》再度响起:“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呼战歌齐从军。”这歌声,是不死的老兵精神,是不屈的民族之魂。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