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网评

要重视心理抚养(■百姓杂谈)

发布时间: 04-17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前不久,十五岁少年小杨因持刀抢劫被警方抓获的消息在社区传开后,街坊邻居无不震惊。这个平日在小区里帮老人拎菜,见面就喊“叔叔阿姨”的乖巧孩子,竟在深夜的网吧门口向同龄人索要钱财。当笔者走访其家庭时发现,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小杨从小由奶奶抚养长大。“只要不饿着就行。”老人抹着眼泪说,“哪知道还要管他什么心理不心理的。”这个令人唏嘘的案例,正印证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提出的论断:人的问题本质是早年教育的问题,犯罪预防必须从心理抚养抓起。vvv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心理学研究揭示,人的心理发展如同年轮生长,从出生到6岁形成的性格特质会贯穿整个人生轨迹。婴幼儿时期的每一次啼哭是否得到及时回应,学步阶段的每个探索是否获得适当引导,都在悄然塑造着人格的雏形。就像幼苗需要阳光雨露,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精准的养分配给。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中心跟踪研究显示,那些在幼儿园阶段就表现出攻击性倾向的儿童,85%来自缺乏情感互动的家庭环境。这些数据警示我们:心理抚养的缺失,正在为未来社会埋下危险的种子。vvv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家庭作为人格培养的第一课堂,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想象。在城中村走访时,笔者目睹过这样的场景:父亲在麻将桌上满口脏话,三岁幼童竟能完整复述整套市井粗言;母亲当街与人争执,女儿站在旁边有样学样地指手画脚。这些画面生动诠释了“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句古训。上海社科院对未成年人犯罪群体的调查表明,68%的涉案青少年家庭存在暴力沟通模式,他们的行为方式几乎完全复制了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vvv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两个极端:过度宠溺与情感漠视同样致命。某私立学校曾出现令人瞠目的“小霸王”,这个被六个大人围着转的独生子,在集体生活中完全不懂分享与妥协,最终因抢夺同学物品酿成伤害事件。而另一方面,2000万留守儿童的情感荒漠化更令人忧心。湖南某乡村小学教师讲述,有个孩子整整三年没收到父母来电,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生日愿望是得场大病,这样爸爸妈妈就会回来看我。”这种扭曲的心理期待,暴露出情感缺失造成的严重创伤。vvv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心理抚养的本质是建立健康的情感联结。在市内某社区家庭教育试点中,工作人员指导年轻父母进行“三分钟高质量陪伴”:放下手机,专注倾听,通过眼神交流传递关爱。令人惊喜的是,经过半年实践,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情绪管理、社交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这证明心理抚养并非高深学问,而是蕴含在日常相处的细微之处。就像幼苗需要持续浇灌,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需要父母持之以恒的用心呵护。vvv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站在时代发展的维度审视,心理抚养已不仅是家庭课题,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系统工程。当部分家长还在争论“穷养富养”之时,我们更需要清醒认识到:缺乏心理营养的养育,终究培育不出健全的人格。从建立社区家长学校到推广科学育儿知识,从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到构建家校社协同体系,这需要全社会形成育人共识。毕竟,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都决定着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vvv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反观小杨的案例,若能早十年关注他的心理需求,或许就能避免悲剧发生。心理抚养如同在心灵沃土播种善的基因,这份投入虽不似物质给予那般立竿见影,却能在岁月沉淀中收获人性的丰盈。当我们为高楼大厦惊叹时,更应为培育健全人格筑基;当我们在意GDP增长时,更要关注国民心理健康的指数。唯有物质抚养与心理养育并重,才能培养出品行端正、心理健康的新时代公民,这才是对“幼有所育”最深刻的诠释。李绍元vvv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vvv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3-转曲-10.jpg

 vvv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vvv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vvv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