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下的铿锵人生(■追梦路上)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秦红近照。
本报记者 周向东 文/图
在隆阳区九龙街道交通社区,一位拄着拐杖的瘦小身影,用半生时光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创业传奇。53岁的秦红,因两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而落下终身残疾,却在命运的泥潭中一次次挺直脊梁:从烟店小贩到缝纫名师,从美容店主到火锅店合伙人,她用残缺的身体丈量着人生的宽度,以三十余年跌宕起伏的创业史,向世人证明——生命的价值从不因躯体的局限而黯淡。
命运的重锤与初生的倔强
1972年,秦红出生于一个普通双职工家庭。两岁那年的一场高烧,让“小儿麻痹症”成为伴随她一生的烙印。左腿肌肉萎缩、脊柱侧弯导致身高停滞,幼年的她只能匍匐爬行。父母背着她辗转昆明、上海求医,花光积蓄却收效甚微。“记得六岁生日时,在客运站当驾驶员的父亲用木头给我做了副拐杖。”秦红回忆时眼眶泛红,“父亲说,红红,站起来,爸爸永远是你的另一条腿。”
在隆阳区六小,这个挂着双拐的“特殊学生”成了校园焦点。课间同学嬉戏时,她独自在座位预习课文;体育课时,她趴在教室窗口默默计算数学题。在六小教书的母亲至今记得:“每次考试她总是提前半小时到考场,因为拄拐走路慢。有次暴雨积水淹没台阶,她硬是手脚并用爬进教室,浑身湿透却笑着交卷。”
1986年中考,秦红以全区前50名的成绩叩响中专大门,却在体检环节被冰冷的“身体条件不符”六个字拒之门外。那天,15岁的少女把自己反锁房间,听着门外母亲压抑的啜泣声,突然推开窗对着滂沱大雨嘶吼:“我要活着!要活出个人样!”
创业火种的点燃
三年蛰伏期,秦红在家自学完高中课程,帮母亲批改作业、替父亲誊写车辆调度表。1989年春,交通社区居委会主任带来好消息:残疾人可申请个体经营执照。父亲当即腾出临街厨房,母亲取出全部积蓄680元。三天后,“红红烟店”的招牌在18平方米的屋檐下亮起。
凌晨五点拄拐蹬三轮进货,晌午烈日下清点货品,深夜蜷缩在柜台后记账……这份艰辛远超常人想象。有次暴雨冲垮门前土坡,她为抢救被淹的香烟箱,连人带拐摔进泥潭,挣扎起身时发现左腿被碎玻璃划得鲜血淋漓。“那天我边哭边爬回店里,但第二天照常营业。”秦红抚摸着当年缝了12针的伤疤笑道,“顾客说我的烟带着血汗味,卖得特别快。”
命运的转折在1990年盛夏来临。保山市残联干部登门告知“济世之家”开设残疾人技能培训班,听到“服装设计”四个字时,秦红眼中迸发出久违的光芒。在昆明学习期间,她每天提前两小时到教室练习踩缝纫机,右腿因长时间悬空操作肿胀发紫,就用布带把腿绑在踏板上。结业作品展示会上,她设计的民族风拼接连衣裙被当地厂商当场订购200件。
1991年秋,“红红裁缝铺”在鞭炮声中开张。创业初期因错估面料成本连亏三月,秦红咬牙将缝纫机抵押贷款,带着样衣走遍保山各大集市。转机出现在春节前:她通宵赶制的50套儿童唐装因款式新颖、做工精细,三天售罄。“有个大妈拉着我说‘姑娘,你做的盘扣比我结婚时的嫁衣还精致’。”
随着口碑积累,小店从修补改衣发展到承接单位工装定制。2003年非典期间,她主动为防疫人员免费改制防护服,事迹登上《保山日报》。2008年全国残疾人技能大赛备战阶段,她每天训练18小时,为精准把握0.1厘米的缝份误差,用镊子夹着缝衣针反复练习。当“服装设计二等奖”的奖牌挂在胸前时,评委惊叹:“这双布满老茧的手,创造了最细腻的美。”
荣誉接踵而至:缝纫师职业资格证、保山学院外聘教师聘书、隆阳区“自强模范”称号……但最让秦红骄傲的,是培养出多名残疾人学徒。“小武出师后成为名人制衣店的首席裁缝,去年还给我买了新衣服。”她展示着手机里的合影,笑容比身后的锦旗更耀眼。时代浪潮中的跨界突围
2009年的人生岔路口,考验再度降临。丈夫工作调动至偏远乡镇,儿子面临升学关键期。关掉经营了18年的裁缝店那晚,秦红抚摸着陪伴多年的蝴蝶牌缝纫机,将284本客户资料册整夜誊抄成电子文档。“就像送女儿出嫁,但要向前看。”她抹去泪水,转身扎入义乌商贸城。
从针织品批发到服装零售,从美容院到快餐店,这个不服输的女人在商海中不断重塑自我。2020年疫情冲击下,她将快餐店改为“爱心驿站”,免费为医护人员提供餐食;2024年与侄女合伙开办火锅店时,创新推出“鲜切牛肉+药膳汤底”组合,开业首月即登顶大众点评区域热门榜。
如今走进“品鲜私房火锅店”,总能看到特殊风景:拄拐的老板娘穿梭在后厨与前厅之间,时而指导员工摆盘,时而与食客畅谈创业心得。墙壁上,从烟店账本到获奖证书,从学生合影到火锅配方手稿,58件展品串联起一个残疾女性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壮阔征程。
当被问及成功秘诀,秦红指着门口斜坡上的轮椅印迹:“你看这些车辙,每次下雨就被冲淡,但我总会碾出新痕迹。”从烟店小妹到火锅店主,从残疾少女到创业导师,她像永不停转的缝纫机针头,在命运布料上绣出绚烂图腾。正如保山学院授予她的锦旗所书:“身如蒲苇韧如丝,心似霓虹照万家”,这个用拐杖丈量人生高度的女性,正用永不低头的姿态告诉世界:生命的壮美,从来与残缺无关。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