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力共护“朝夕美好”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一老一小”,作为人生旅程的起点与晚霞,牵动千家万户,是丈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更是检验一个国家发展质量的试金石。今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将“‘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列为2025年10件惠民实事之一并明确了目标任务。保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列出重点,指出要落实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帮扶机制,实施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推进“1+N”农村集中供养。这些政策导向充分彰显了政府的民生担当,但要真正让政策落地见效,还需直面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不足,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不足等诸多挑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在服务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持续发力。
政策是推动“一老一小”服务发展的关键支撑。尽管近年来,我国已出台如完善养老保险、扩大普惠托育供给等多项措施,但仍需进一步细化落实。在养老方面,应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嵌入式”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专业化服务;同时,探索互助养老机制,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形成良性循环。在托育方面,要加大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提供税收优惠、场地支持等政策激励,降低家庭育儿成本。
关爱“一老一小”不能仅依赖政府,还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支持员工弹性工作制以兼顾家庭照护,或引导企业投资养老、托育产业。另一方面,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志愿服务,如“银龄教师”计划让退休教师帮扶留守儿童,“社区妈妈”互助小组缓解双职工家庭育儿压力。
数字化时代,智慧养老和智慧托育大有可为。在养老领域,可推广智能穿戴设备监测老人健康,运用“一键呼叫”系统提供紧急救助,建设智慧养老平台实现服务精准匹配。在托育方面,可利用AI技术辅助早教,搭建线上育儿咨询平台,帮助家长科学育儿。同时,要关注数字鸿沟问题,对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人提供培训,确保科技红利惠及所有群体。
关爱“一老一小”,是对生命两端的呵护,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唯有通过政策优化、社会协同、科技赋能等举措,才能让养老服务更贴心、托育服务更安心。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幼有所育、茁壮成长,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有温度、有希望的未来。段柔汐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