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网评

让非遗之花在校园蓬勃绽放(众论)

发布时间: 04-21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2月以来,一堂堂特殊的“文化课”在保山市的中小学校园里上演:隆阳区板桥镇孟官明德小学开设“板桥糕点”非遗校本课程;腾冲市界头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纸世界”工作坊内领会古法造纸的匠心;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的课堂上,布朗族服饰的纹样刺绣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展品,而是针线穿梭间的文化对话……保山市以“永昌拾遗”非遗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推动非遗从“展示”走向“实践”,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蹚出了一条新路。rrr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让非遗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传承”。在腾冲市腾越一完小,皮影戏不再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课堂上的实践。从原料选材到将民间故事改编成皮影剧本再到亲手制作皮影“靠子”,实践环节既有技艺传授,更强调文化溯源。非遗校本课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不再是“静态化”,而变为“动态传承”。rrr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让非遗传承从“特殊化”走向“常态化”。长期以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面临传承人断层、传播渠道单一的困境,就很多中小学生而言,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认识仅限于名称或是远距离的欣赏。“永昌拾遗”非遗校本课程将传统文化基因深植于青少年成长土壤,为非遗传承“常态化”提供了鲜活样本。这一实践不仅是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断层、传播形式单一困境的有益尝试,更是以教育之力激活文化传承内生动力的积极探索。rrr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让传统文化教育从“知识传递”转为“文化育人”。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文化认同的建构。在“永昌拾遗”非遗校本课程的推动中,各学校深挖“文化”基因,将非遗课程与乡土情怀深度融合。界头镇中心小学依托当地“腾宣”古法造纸传统开展教学;施甸县中学邀请布朗族服饰传承人李枝清走进课堂;昌宁县第二幼儿园依托昌宁苗族服饰启动“美丽的苗族服饰”园本课程;腾冲市腾越三完小聚焦“腾冲中成药制作技艺”,启动校本课程项目……极具乡土特色的课程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传承者”,在触摸本土文化根脉的过程中,建立起“我是文化主人”的自觉,从源头培育文化认同。rrr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实践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不仅需要博物馆式的“展示”,更需要以教育为土壤,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从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难题的角度来看,“永昌拾遗”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早已超越地域范畴。当板桥糕点的香气飘进课堂,当皮影戏的光影点亮屏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这种以教育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以文化为支撑的传承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范本,期待未来的校园里有更多的非遗之花能蓬勃绽放。傅华平rrr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rrr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1-转曲-46.jpg

 rrr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rrr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rrr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