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傣乡“扬”织锦(一线讲述)
讲述人:杨秀改(腾冲市五合乡帕连艺术村村民)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挑花。 黄 蓉 摄
我叫杨秀改,他们都叫我阿改。从小生活在腾冲市五合乡帕连艺术村的我,是在母亲“吱吱”作响的织布机旁慢慢长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不觉间,我就爱上了流传在我们傣族坊间的独特技艺——傣族织锦。
据老人们说,傣族织锦最早出现在唐代,是流传在傣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在五合乡,傣族织锦技艺不仅得到了传承,也得到了发扬。目前,全乡已有2位傣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因做工辛苦,母亲不希望我学织锦,但因执着的热爱,我就请村子里傣族织锦非遗传承人白兴秀当老师,从最基本的学起。织锦不易学,讲究的是耐心和细心。从打桩、走线、上笆、裹线,再到织布机上纺织,每一个步骤都在考验着我。有人问我:“如此繁琐很多天才能出一块布料,坚持不下去就放弃吧!”但因为喜欢,我一晃就坚持了七年。
2019年,五合乡帕连艺术村成功申报国家2A级景区,正式开启了“艺术改变乡村”的道路,借助“东风”,傣族织锦也得以走进人们的视野。同年,我也在自己家门前挂起了“阿改家织锦”的牌子,给游客接触织锦,讲解织锦。
自从小店营业以来,不断会有人进门询问,能不能用绚丽多彩的织锦做一些不失时尚的包?有了市场的需求,我便开始尝试着,用不同图案缝制既能体现傣族织锦的艺术,又不缺时尚、适合女性背的包。在大胆的创新下,我缝制出来的包逐渐打开了年轻人对傣族织锦认识的大门。
2023年,在腾冲市高黎贡国际旅游城“非遗文化街区”,我的傣族织锦手工非遗文创产品有了一席之地;在非遗传承傣族织锦技艺进校园活动中,五合乡中心学校邀请我到学校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傣族织锦课”;我还带着我的产品,到龙江特大桥景区参加了展示展销……得益于五合乡政府的关心和帮助,我的一次次“走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傣族织锦的魅力。
热爱像束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用自己的双手,把傣族织锦变成更多大家喜欢的工艺品,为发扬好傣族织锦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尽绵薄之力。
黄蓉 整理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