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要闻

来凤山下的岁月(岁月如歌) ——腾一中记忆

发布时间: 04-21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我是腾冲第一中学68级高30班的学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学校,莫过于腾一中。50多年过去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教学楼边那株古老的梅花、来凤山上的松林草地……至今历历在目。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求学之路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的求学之路,艰辛而漫长。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此文的开篇,我要公布一个对家人隐瞒了近60年的“秘密”——阳奉阴违报考志愿“造假”。那是1965年,我在腾冲第四中学初中毕业,中考填报志愿时,大姐一再嘱咐我:“第一志愿要报师范。”大姐虽然已经出嫁,但毕竟是家中老大,家里的事总是操持着“拿刻子”。大姐叫我报师范,也代表着父亲母亲的意见。那时家里十分困难。全家10口人,上有年近八旬的祖父,下有七个兄弟姊妹,最大的二姐才18岁,最小的弟弟才3岁。全家生计,就靠父亲和母亲操劳维系。考取师范,可省得书钱、学杂等一大笔费用,这对于我的家庭境况而言,是非常现实的首选。然而,我当时怀有野心,读高中、考大学是我的强烈愿望,我想去心仪已久的腾一中读书。面临现实与理想、师范与高中的抉择,在我心里经过反复的挣扎和抉择后,还是咬咬牙,第一志愿选择了高中,将师范填为第二志愿,此事一直不敢向父母和大姐说明。结果如愿以偿,我被腾一中录取了。那时候的高中生是稀缺货。我们68级全县仅三个班,腾一中两个班,腾二中(益群中学)一个班。而上营区(乡)在高中就读的,仅有4人,高三2人,高二1人,高一也仅我一人。随着报到时间的临近,问题来了。当我提起书钱学杂费时,母亲表情凝重,稍稍抬头,目光茫然,一句话也不说,如一尊雕像。每当遇到重大困难时,母亲就是这种表情。在我忐忑而焦急的等待中,经过东借西凑,终于勉强凑了一点钱,但还不够,只好硬着头皮去报到。那时,县城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大寨子,更不知道腾一中在什么地方。为了避免走失,我绕道到罗武塘老姨娘家,请她带路。我带的行李,仅一张草席,一床被盖,一套换洗衣物。老姨娘见了很是心疼,怕我冬天冷着,特意给了我一个用稻草编织的草帘子(床垫)。于是我背着行李,老姨娘扛着草帘子,领着我前往学校报到。办理注册手续,钱不够是天大的难题。交了书钱、学费、杂费后,伙食费就所剩无几。我找到了班主任郑可立老师,讲了家庭的困难情况。郑老师对我的家庭情况非常同情,他说,你的困难,一定要帮你解决,学校有助学金。他和风细雨地安慰我,鼓励我坚持下去,好好念书。从此,我得到了每月8元的助学金,这无异于旱地上从天而降的甘霖!母校给我的温暖,郑老师的体贴关怀,没齿难忘!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正当我满怀信心和希望投入学习之时,意想不到的大难从天而降。我上高中刚满一个月,我敬爱的母亲在难产中永远离开了我们,年仅42岁。可怜的母亲从17岁嫁给父亲,经历了日寇入侵举家逃难的苦难生活,经历了大锅饭时代的饥饿岁月,从未有过一天休闲,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便结束了她短暂而劳苦的一生。母亲的离去,对于我、对于整个家庭,犹如五雷轰顶,将所有的希望和梦想击得粉碎。那时,我二姐刚参加工作。万般无奈之下,父亲只得将二姐叫回家,料理家务,带领弟妹。为了这个家,二姐葬送了她的大好前程。而在四弟兄中,我是老大。天塌了,我愿出来撑着。我对父亲说,我不读书了,回家干活吧。不料父亲却坚持让我上学,语气坚定,如同命令。16岁的我,已经能够理解父亲的心思和决定。父亲虽然仅读过三年书,但在上下两寨,也算得上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他20多岁时去过缅甸,在20世纪50年代兴办芒棒农机农具厂时当过铸工车间主任,后因家庭负担重回家务农时当过生产队队长。在村里,他是一个有见识的人。小时候父亲常教我们写毛笔字,给我们讲各种典故。“三代不读书,穷似一窝猪”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无论家庭怎么困难,都咬紧牙根供我们八个子女上学。读书成人,是父亲对儿女最大的希望。感谢普通而伟大的父亲,让我打消了辍学的念头,重新踏上求学之路。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有27公里左右,连同中途休息,大约要走七八个小时,每个月至少要走两个来回。这是南方丝绸之路其中一段,从元、明、清至民国,一直是腾冲至永昌(保山)的官马大道。途中经过四个驿铺:赤土铺(甘露寺村)、芹菜塘、玉壁、底塘(万华馆)。那时多数路面还保留着石板,路不算难走。可我觉得,每走一趟,都是那么漫长。为了保护鞋子,我通常把鞋脱了,装在挎包里或别在裤带上,光着脚板行走。这样,一走就是三个年头。古道上,留下了我少年时代抹不去的记忆。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母亲逝世后,家庭生活举步维艰。我在学校里虽然有助学金的补助,但是很多时候仍然陷于窘迫的境地。肥皂用完了,没钱买,洗衣服就多搓几遍,多漂几次。被盖的棉絮还是奶奶的遗物,用了几十年,颜色灰黑且异常板结。洗了被套后,钉被套成了一大难题。因棉絮板结,针很难进入,往往弄得我额头冒汗,指冒鲜血,好不容易才把被盖钉好。最要命的,还是吃饭的问题。有的时候,用“吃了上顿无下顿”来形容,也毫不为过,于是便向同学借饭票、借钱。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天参加全县的一个大会,我坐在人群最后。领导讲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因为我正为明天的饭票发愁,双手抱头。这时,有人碰了碰我的肩膀,抬头一看是三哥,三哥名叫刘天云,是城里人,以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家里认识的,因为是家门,认成弟兄。令我预想不到的是,三哥给了我五角钱!这五角钱,让我绝处逢生!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完成学业的决心和信心从未动摇。为了前程,为了父亲的期望,我必须坚持下去。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我进腾一中的第二年,天灾降临,家乡粮食歉收。不想办法,读书难以为继。在同学尹应本的带领下,我走上了假期的打工之路。我们肩扛挑篮,脚穿草鞋,走进高黎贡山,在老保腾公路边一个叫大蛇腰的地方砍柴卖。高黎贡山山风呼啸,寒气袭人。我们起早摸黑,风雨无阻。肩膀肿了,坚持;脚起泡了,坚持!一天吃两斤大米,三天踏烂一双草鞋。其中艰苦,难以尽述。咬紧牙关,苦干将近一个月,一举收获90多元!对于那时来说是一笔大钱。那时,我们这里参加工作的“老革命”最高工资也不到50元。考虑到家里粮食紧缺,红糖烀稀饭可以省米,我和伙伴们一起到潞江坝买了一担红糖,翻越高黎贡山挑到家里。念及家中经济拮据,临走时我递给父亲15元钱,以补贴家用。剩余的钱,买了一支日思夜想的金笔,6元钱。对于当时的学生来说,这是非常奢侈了。余下的钱,就是伙食零用了。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以后的打工生涯里,我学会了下石脚,脱土墼打墙,正所谓“饥荒年间饿不死手艺人”。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三年的时光,就这样捱了过来。正如杜甫诗句中所写的“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学子之家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让我在艰难困苦中仍坚持在校的重要原因,是腾一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大家庭的温暖,让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腾一中像磁石般吸引着我。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我的心目中,腾一中的老师,一个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们大都出自名牌大学,为支边助教而来。他们或慈祥温厚或威严持重,或意气风发或儒雅斯文。几乎每一位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略举数例。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马宜之老师,身材偏瘦,面孔白净,戴一副眼镜,曾任总务主任。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饶明星老师,瘦高个子,气度文雅。他是历史老师。他走上讲堂,将课本摆在讲桌上,一堂课讲完了,从不去翻动一下。所述事件、人物、时间,毫无差错。在他抑扬顿挫,滔滔不绝地讲述中,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就下课了。他是名副其实的“明星”教师。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陈无非老师,主教俄语,但他还自学了日语、英语、世界语、阿拉伯语,堪称语言天才。这还不算,他还擅长编剧,比如将《红楼梦》改编为大型戏剧,将《欧阳海之歌》改编为大型歌剧,搬上舞台。除此之外,他还能作词、谱曲,且登台演唱;还能作诗作画,写得一笔好字。他是令人景慕的通才老师。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马舟老师是生物老师,头发卷,脑门亮。他授课语言风趣,娓娓道来,注重直观,上课必备标本。他是一名科普作家,经常在国内刊物发表作品。可是他为人低调,从未向我们展示过他的大作,这让我一直觉得十分遗憾。数十年来,我对动植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都与马老师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吴高政老师教授语文,他气宇轩昂,才华横溢。授课如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绘声绘色。他是一名作家,擅长小说创作。我试图找他的小说一睹,可惜没有找到,也是很遗憾。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刘维贞老师教数学,是一位带着情感教授理科的老师。从她的身上,我们感受到慈母般的关怀。她有着一种特殊的诱导能力,在丝丝入扣的讲解中,引导我们全神贯注进入一个逻辑世界。乃至于我们即使在吃饭时,还在用筷子蘸着菜汤,在饭桌上画三角形,讨论证明。就连我这个严重偏向文科的人,学起几何也毫不费力,且饶有兴趣。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王珏老师教物理,新中国成立前就在中学任教,是全校年龄大、资格最老的教师,看上去老成持重,深不可测。他上课如板上钉钉,一丝不苟。他对学生要求极严,讲课时,不时巡视学生的一举一动。他戴着厚重的眼镜,在看学生时,深沉的目光,从镜框上方翻越过来,令人望而生畏。他的书法了得,尤其对甲骨文、金文颇有研究。腾冲境内的向阳桥头,有一方匾额“人力天工”,就是他的大作。他有一个大号,曰“铁板道人”,很符合他的性格特点。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冉子伊老师,是我们30班的班主任,教授语文。他是四川人,个头不高且偏瘦,瓜子脸,面色白而稍泛红。他讲课干净利落,简洁准确,直达要旨。几乎每一节课,都留给学生一些时间,消化揣摩,或提问解疑。他教我们作文,切合学生实际,颇具特色。他从未把外边的范文搬进课堂,而是把学生的好作文当堂讲评。记得第一次讲评作文时,冉老师就念了我的作文。这让同学们羡慕不已,也大大提振了我学习文科的信心。冉老师写作勤奋,擅长作诗。据说,他每天写一首诗,一直在坚持。他一直很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直至我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名教师,他仍然对我给予了关注鼓励。师恩难忘,回首往事,慷慨系之!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杨侃校长,凤庆人,西南联大学生、云南地下党员。他身材壮实,不苟言笑。学校开大会时,他在讲台上一坐,稳如泰山。凭着他的资历和威望,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威震一方。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正因为拥有众多德才兼备、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腾一中形成了积极向上,奋发学习的良好校风。记得在学习期间,老师几乎不用维持课堂纪律,学生都聚精会神听课。但令老师们十分头疼的,是维持作息纪律。学生违反作息纪律,可谓屡禁不止。熄灯钟响后,有的学生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偷偷看书,或躲在某个角落,点着煤油灯看书。令值班老师非常无奈的是,往往见值班老师来了,学生们赶紧熄灯,等老师走后,又继续夜读。那时的我们,不用你讲“要好好学习”,而需要告诫的是“要注意身体。”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保障了我们的身心健康,让我们焕发出青春活力。学校经常开展周末晚会,每逢节日,都精心准备文艺演出。节目多数是师生自编自演。那时,每个班都有一个创作小组。编创的节目有快板、三句半、歌舞、小戏,乃至大型戏剧。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开放性办学,让学生走出“象牙之塔”,走进农村,开阔视野,体验农村农民的艰辛,是那时候的办学特色。记得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曲石公坪遭受冰雹重灾,稻谷被打落在田里。腾一中全体师生奔赴公坪,硬是用手捡拾,用刷帚将散落的稻谷收集起来。另一次是到西山脚水库建设工地修筑水库大坝。全体师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紧张的劳动之中。期间,还在工地上进行了文艺演出,节目都是各班级自创。陈无非老师自创词曲,并登台演唱,歌颂水库工地的组织者老支书。那时我编了一个小快板,那是我平生写的第一个演出节目,我很自豪。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在课余时间有充分的自由。风景优美的来凤山,是我们经常去游玩的地方,在青青的草坡上,在清凉的松荫里,我们或坐或卧,看书,谈天说地,自由自在。离学校稍远的叠水河,也是我们神往的景区。一边观赏壮观的叠水瀑布,一边谈理想、谈未来,兴致勃勃,神思飞越。当时作诗纪道:“最爱叠水河畔游,春风挟雨洒轻裘。太极桥头观雪浪,龙光台上指飞流。谈今论古抒慷慨,作画吟诗任自由。天生我材必有用,欲把丹心照民猷。”国殇墓园,是一个神圣的所在。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经常去瞻仰为国牺牲的抗战英烈。周末,我们常去阎家塘游泳,风雨无阻。遇到下雨时,就将衣物放在篾帽之下,我们尽情在塘中畅游。去得较远的地方是热海,在那里泡个澡,是难得的享受。感谢母校,让我们有游山玩水的空间和时间。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上下求索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腾一中3年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读了大量的书籍,汲取知识的营养。这为我人生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在腾四中读初中时,学校图书室的书存量不多,我认为该读的书都读完了。进入腾一中后,发现图书馆的书籍数量惊人,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毫不为过。我如饥似渴,一头扎进了书的海洋。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为了看书,我几乎不看电影,不逛大街。周末不回家,就在教室或宿舍里看书。外出游玩时,必带上一本书。乃至在课堂上,也时常偷看课外书籍。我有一个好习惯,就是课前预习。预习中遇到难点、疑点,课堂上注意听讲,其余的时间,就偷看课外书籍。管理图书室的张老师,借阅图书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通常每次只借一本,看完后再借一本。后来,也许是知道我酷爱读书,特许我一次借阅两本。再后来,竟能一次借到四本。能享受这种“特殊待遇”的人为数极少。张老师借书,有他的“底线”。有一次我要借《史记》,他说:“《史记》你读不懂,有的老师都感到难读。”不借。又有一次,我要借《红楼梦》,张老师说:“这本书还不适合你读,到你读大学时再读。”还是不借。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读书是否真有所得,在乎环境和心境。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那时的腾一中图书馆,坐落在坡间高地,周边竹树葱茏,环境静谧,空气清新。一楼设有阅览室,适宜阅读报纸、杂志。来凤山也是看书的好地方。来凤山是一座历史之山,一座文化之山,是腾冲城的靠山,也是腾一中的靠山,是腾冲人文蔚起的象征。山上有众多文物古迹,风景如画。在山半腰选择一棵松树,一片凉荫,靠在树上,打开书本,在习习清风里,进入书中的世界。眼睛累了,抬眼眺望远处的宝峰山、打鹰山,看群峰叠翠,云卷云舒。山下干净的青草地,也是不错的选择。坐着看,躺着看。看累了,悠然睡去,变成一只蝴蝶,在草间翩跹。在我们的教室大楼的东头,有一株高大的古梅。当梅花盛开时,坐在树脚的石板上,吟诵古人的诗词,也是一大快事。梅花淡淡的幽香袭来,梅枝疏影,横斜在字里行间,令人身心俱爽。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阅读,是一个人的事业,是一次又一次孤独的旅行。因此,最有效的阅读,是在灯下,在漫漫长夜。沉浸其间,物我皆忘。在狂热之中,暗自思量:作为学生,不能不读书,没有知识,将来何以立业?因此,我利用大量的时间,啃读大量的书籍。那时,学校里全无作息纪律的约束,我一读就是深更半夜。记忆最深的一次,读着读着,听见钟声敲了五下,已经是凌晨五点了!此刻,听见城里的狗咬起来,此起彼伏。突然间灵光一闪,得诗一首:“犬吠边城夜,孤灯楼上浮。鸡鸣三遍长,钟敲五更悠。迷书即是梦,惜春有待秋。自知力不足,上下而索求。”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那时我虽然仅有十七八岁,但随时有一种紧迫感,促使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完全可以用“贪婪”来形容。因此,我读书大多是贪多求快,狼吞虎咽,不求甚解。然而,如读到感兴趣的经典名作,我还是能沉下心来,细嚼慢咽。认真做读书笔记,并摘录书中的精彩句段。那时记性特好,短的诗词,读一两遍即可背诵。篇幅稍长的要读两三遍才能背诵。如遇到难背的篇章,就动手抄写一遍。比如《楚辞》,除了其中的《天问》,就抄写了一遍。除了《天问》,其他篇章当时基本能背诵。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受“博览群书”的影响,那时读书兴趣广泛,类别多样。所读过的书,大致可分以下类别:教材类、文学艺术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科普类、军事类、医学类、字典辞书类。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以上类别中,前两类为重点。一心想读大学,大学教材是必选书目。我首选的是北京大学的文科教材,其次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然后是其他重点大学教材。其中有《大学语文》《古代汉语》《美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历史》《现代汉语》《政治经济学》等。此外,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读的课外书籍,尽量找借阅读。在校时期,我基本上读完了大学文科教材。虽是囫囵吞枣,却也有所积累。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文学是我学习的主攻方向。我阅读数量最多的也是文学类书籍。诗词类,中国古代著名诗人作品及其他经典诗、词、赋和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集都已基本涉猎。外国诗作主要看了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歌德、雪莱、海涅、惠特曼、泰戈尔等人的作品。小说类,看过中国近现代有定评、比较流行的大部分长篇、短篇作品。一些篇幅较长的大部分没有看,怕浪费时间。外国作家看过的有塞万提斯、海明威、司汤达、莫泊桑、大仲马、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散文类,古代散文主要看《古文观止》和《中华活页文选》的合订本;近现代著名作家的散文集,看过多部。戏剧类,看了《桃花扇》《西厢记》等中国古典戏剧;外国的,最喜欢莎士比亚戏剧。文学评论,看过《文心雕龙》的部分作品及当代文学评论的几部专集,如艾青的《诗论》。最喜欢看外国评论家歌德、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评论,感觉文采飞扬,如饮佳酿。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也读了不少。哲学除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外,还有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毛泽东选集》是必读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在中国发行的单行本著作,除了大部头的,基本上都看了。一段时期,我曾对地质、生物、天体物理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搜罗有关内容的作品阅读。这让我拓开了知识领域,并在后来写作、编书中派上了用场。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读高中时,我给自己今后的前程规划了两条出路,第一条出路是上大学,第二条出路是参军。因此在阅读时,将军事方面的书籍列为书目。幻想着有那么一天,能成为一名百战百胜的将军。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身体瘦弱,因此也注意借阅医学方面的书籍。经过学习,我对中医的基本理论、中草药的特点等有了粗浅的了解。记得我在学兄陈大文家,发现一部没有封面的医学书籍,如获至宝,把书中的一些验方抄了下来。后来才知道,有些药方就是药店里发行的金匮肾气丸、十全大补丸、附桂理中丸等中华药典验方。我在一本保健书籍中,学到了健身的床上八段锦和床下六段功保健按摩操,一直坚持至今,算来已有五十多年。因为我有粗略的医学知识,回乡后,还担任过生产队的红医员。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回顾在腾一中3年的学习生活时光,虽然经历了许多坎坷磨难,但我在这个育人的摇篮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这让我终生受用。更重要的是,我在学校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种习惯终生不改。在走出母校回乡务农的3年时光中,我常年为基本生存而劳苦奔波。在四顾茫茫,前途无望之时,读书是我最大的、唯一的精神慰藉。我在山野开荒种地的窝棚里,晚上烧起柴火照明,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在田间牛舍和田埂上,看完了一百多万字的《战争与和平》;在家里的一豆青灯下,看《红楼梦》《陶渊明集》《中国诗史》《杜甫诗论》……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后来的人生旅途中,我虽没有实现少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但我毕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和学校领导,成为一名称职的文艺工作者,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这些,都得益于在腾一中3年积攒的能量。刘正龙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感谢母校,感谢我所有的恩师。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1-转曲-46.jpg

 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