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与崇高:远征军老兵的真实绽放 ——《中国远征军老兵口述史料》读后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中国远征军老兵口述史料》是《滇西抗战原始史料汇编》中独具价值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战时军令、战报、信札、阵中日记等即时定格的客观史料不同,也与战后稍迟作出的总结报告、新闻纪实报道、回忆等主动形成并带有一定主观意向取舍的史料不尽相同。
这部口述史料辑录,是根据保山市广播电视台提供的视频素材和节目视频转录而形成的。2009年至2015年,保山市广播电视台发起“寻访远征军老兵公益活动”,得到了保山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市(县、区)政府、宣传、统战(工商联)、民政部门的支持,众多爱心企业赞助,广大爱心人士和滇西抗战历史学者、志愿者参与。他们寻访了保山境内健在的远征军老兵,又辗转德宏、昆明、浙江、香港、台湾等地和美国、缅甸等国,寻访部分定居市外、海外的远征军老兵、盟军老兵及其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口述视频和图像。
口述者几乎囊括了远征军的所有兵种。有长官司令部、集团军、各军司令部的文员、警卫员、卫生员、勤务员、秘书、参谋;有一线战斗的侦察兵、步兵、工兵、通信兵、防化兵、辎重运输兵、后勤给养兵、炮兵、装甲兵和空军;有驾驶员、测量员、爆破技术员、军马兽医、轻机枪手、重机枪手、迫击炮手、重炮手、坦克手。
按照口述者回忆的部队番号、部队长姓名、行军路线、战斗地名等信息,这些老兵分别来自远征军第2军、第5军、第6军、第8军、第53军、第54军、第66军、新1军、新6军以及第11集团军、第20集团军直属部队,基本涵盖了远征军的战斗序列。
除了保山籍老兵,还有老兵来自云南各州市和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河南、浙江、上海等地。许多老兵入伍时还是未成年的孩子,也不识字,说不清家乡的行政区划名称,只能说出几个难以查找的地名,无法确认更详实的籍贯。书中标注的地址,是指他们战后定居的地方。
老兵加入远征军的原因和动机各不相同,有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和学生;有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孤儿;有用绳链捆绑着以“壮丁”身份送进部队补充兵源的……虽叫“壮丁”,其实不少都是些在家放牛、务农或在校读书的未成年人,最小只有十二三岁。
滇西抗战胜利后,幸存老兵回到家乡、流落异地或落户保山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充满坎坷和波折。有执行任务中与部队失联的;有撤退受伤掉队的;有修整时请假回家就不想归队的;还有部队解散后没有路费,也不知道家在何方而流落异地他乡的……更多的老兵直言不讳:因为厌倦了战争,直接当了逃兵。
在老兵的叙述中,我们知道“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口号,只是对有知识有文化的城市学生而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也曾唤起无数有识之士的爱国激情,加入远征军舍身报国,这是历史的主流,但不是历史的全部。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而言,活着才是硬道理。绝大多数被强征入伍的老兵坦言,当年的入伍动机并非当局宣传的那般高尚,有的是因为“三丁抽一、五丁抽二”而不得不参军,或者兄长跑了自己跑不脱才顶上去;有的是因为富家子弟出钱买名额顶替,而穷苦人家的儿子以命换钱而报名参军;还有为了能免费吃穿而入伍、因各种原因被骗入伍的。许多舍身取义效命疆场的娃娃兵,入伍前尚不知国为何物,也不知道什么叫爱国,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怎么打仗。但是,当他们的仇恨被战友的生命和鲜血唤醒之后,没有人再贪生怕死,几十万远征男儿,血沃滇西大地,魂归异国他乡。
历史的细节不忍细看。如果说军令、战报是滇西抗战的历史骨架,信札、新闻报道、总结报告是滇西抗战史的动脉、血肉,那么,老兵口述中悲欣交集的小故事,就是历史躯体的毛细血管,它使得滇西抗战历史更加鲜活、人性和灵动。
接受采访时,年龄最大的老兵付心德已经111岁,而年龄最小的李文德也是83岁了,完全是两代人对同一段历史的异口同述。远征军招募对象五花八门,各行各业都有,年龄差距、文化差异、地域差别很大,极少数受过保定军校、黄埔军校和大理干训团等机构的专业训练,有的是非军事院校学生、中小学生报名参军,大多数则是被抓丁的农村文盲和半文盲,他们的文化素质,决定了在部队中职业角色与地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讲述者是普通士兵。当然,也有郝柏村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参加远征军时就成为低级军官,后来成为上将的老兵。不同的认知水平,对同一历史事件讲述的深刻程度也大相径庭。
如果我们把口述中出现的地名标注到地图上,从卢沟桥到淞沪、从南京到重庆、从重庆到加尔各答、从昆明到仰光;又或是从澜沧江到怒江、从功果桥到惠通桥、从保山到松山、高黎贡山、从野人山到腾冲、从龙陵到芒友……所有的点、线、面连在一起,一张滇西抗战的战略布局、进攻、撤退、攻防概图就会展现眼前,即使此前从未接触过滇西抗战历史的人,也会一目了然。
老兵的口述,基本是从他们当兵前做什么?为什么加入远征军开始的。老兵们叙述他们的行军路线,撤退地点,参加过的战斗、战斗中的任务角色,以及抗战时期的衣食住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乃至战后百人百样不尽相同的荣辱人生。这样一部充满传奇的老兵小传,是其他史料无法给予我们的。眼前的英雄老兵,当年都是无名小卒,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部队、不同兵种、不同经历的百名老兵口述,又构成远征军队伍主体的小兵大传。老兵小传与小兵大传的集合,可以说是一部远征军别传。加上保山“五·四”被炸亲历者的悲惨记忆,这本口述史料集,就是一部家仇国恨的血泪史,一部人神共泣的爱国史诗集。
历史会记住一座大山,却常常怱略一抔泥土和一粒沙石。但要了解一座大山的内在本质,却必须从山脚的泥土沙石开始。
小人物口中的大历史,或许缺少主题,偏离中心,但更细腻而真情,或许不够权威,不孚众望,但更鲜活而有温度,或许带着主观色彩,有片面认识,却能给其他正史拾漏补缺,让血肉饱满的滇西抗战历史文化之躯更加丰盈、润泽。
小故事衬托出来的大背景,可能因为缺乏大局观而如盲人摸象,但一百个盲人摸到同一只大象的不同部位,已经足够拼成一只完整真实的大象。单个人的口述,可能脱离辩证唯物,成为漂在历史长空的一匹羽毛,百名老兵的回忆,却似千匹羽毛凑成一只栩栩如生的涅槃凤凰。
迄今尚无一个关于口述历史的标准定义,怀着对历史的崇敬之心,我们只能把这部口述辑命名为口述史料。口碑史学者认为,口述史料并不是客观的,口述史料与生俱来的特点就是非客观的、人为的、可变的和不完整的。其实,所有的史料都不是客观的,只是文字的神圣使我们对出版物产生了深信不疑的膜拜心理。
因此,对口述视频的文字转录原则就是直译、原话实录,不加工,不修改,原汁原味,保留视频里真人真事的鲜活,面对面的亲切以及方言土语传达出来的时空语境。这样中性的口述史料,没有经过科学规范整理,当然不能叫史学工作者放心地利用,但它的价值并不限于狭小的学术领域,除了为未来的学者留下海量信息,供他们深入研究,它更是一本平民视角的爱国主义教材,具有其他史料和真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不可比拟的历史意义。
如果仅仅为了存史留证,视频素材已经足够了,之所以大费周章,将视频素材文本化,除了方便保存,方便利用,方便传播,更重要的是发挥口述史料的教育功能,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铭记历史。张文军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