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央视看勐糯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沿着干净整洁的道路穿梭于村寨间,一派南国风光映入眼帘,古朴的傣家宅院在绿树掩映中错落有致……”跟随着CCTV4《远方的家》栏目组的镜头,我们走进龙陵县勐糯镇的大寨村,在这个“多彩傣族村”里,我们感受到浓郁的傣家风情。16分钟的节目时长让人意犹未尽,下面,请跟着小编的步伐,了解更多关于热土勐糯的故事。
泼水欢歌。泼水节是傣家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举行为期3天的庆典活动。第一天称之为“宛麦”,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扫庭除、拆洗被褥,以整洁之姿迎接新年的到来,寓意着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第二天称之为“宛恼”,乃过渡之日,这一天既不属于旧年之尾,亦非新年之首,属于“空日”,代表时间流转与更迭的间隙。第三天则称之为“麦帕雅宛玛”,即传说中的佛诞之日,这一天,傣家人身着节日华服,举行采花、挑水、洗佛、泼水等一系列庄严而欢快的仪式。泼水节作为傣家人除旧布新的元辰佳节,承载着傣族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象脚鼓舞。傣族象脚鼓舞以其多变的表演形式著称,无论是独舞的深邃内敛、对舞的默契配合,还是群舞的磅礴气势,都能在不同场合下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采,既可作为庆典活动的亮点,也是民众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在传统象脚鼓舞中,男子舞姿矫健,模拟狩猎与劳作的场景,展现出力量与智慧;女子则身姿曼妙,宛如孔雀开屏,刚柔并济,将傣族女性特有的柔美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舞蹈不仅再现了春播、施肥、割禾等生动的劳动画面,更深刻传达了丰收的喜悦与对幸福生活的深切向往。
打陀螺。陀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远古时代,具体可以追溯至约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陀螺为圆锥形,上大下小,锥端常加铁钉或钢珠,娱乐时,以陀螺鞭绳使其旋转于地,再以绳抽打,使之旋转不停。打陀螺深受傣族、彝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喜爱,每逢春节、泼水节等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聚居村寨便自发组织打陀螺活动。在勐糯,有大寨村和勐糯村两个傣族聚居村,在这里,男女老少都会打陀螺、都爱打陀螺。对于他们来说,陀螺是一项活动,更是一种社交方式。
马腿琴。马腿琴属弹拨弦鸣乐器,傣语称“玎罕”。其形似大象,上面是大象的头,下面部分是大象的身体,又因其琴体细长、小巧,当地傣族把它称为马腿琴。马腿琴可以自弹自唱,也可以男弹女唱,或坐或站,不拘于定式。在傣家人的文化生活中,马腿琴主要用于告白求爱、倾吐心声。相传,当男女青年相识、相处一段时间后,男生会在夜晚悄悄跑到女方家楼下,边拉马腿琴边低声唱歌向女生告白。如果姑娘也喜欢这个小伙,便会让小伙进门并在火塘边坐下继续弹唱。马腿琴音色柔美细腻,但音量很小,两人要坐得很近才能听清琴声。琴声如情人间的窃窃私语,既不会吵醒父母,又能拉近恋人间的距离。
傣族织锦。傣族织锦作为傣族民间世代相传的手工纺织工艺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傣族服饰、香包等生活用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现傣族独特风情与艺术魅力的瑰宝。在傣族地区,织锦技艺多由妇女传承与发扬,这既体现了傣族社会男耕女织的传统风俗,也彰显了傣族女性在手工艺领域的卓越才能与创造。傣族织锦的制作过程一般分为纺线、排线、穿篦、纺织等四个步骤,纺线是用纺车将线圈纺成线轴的过程,排线是将线轴绕成线匝的过程,穿篦则是将线头一根根穿过篦子,纺织则是通过手、脚、眼、脑通力协作织出漂亮图案的过程。在傣族织锦文化中,粉色的荷花象征着纯洁与高雅,挺立的槟榔树寓意着坚韧与挺拔,美丽的孔雀带来吉祥与祝福,威武的大象代表着庄严与神圣……多彩的图案不仅展现了傣族人民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更表达了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杨黎莹 段瑞晓/文 董宝香/图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