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赤诚深耕芳草地 业兴人和好光景
——保山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是第一要事、工业是第一支撑。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厚植投资沃土,大抓招商引资,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打造一流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开放环境和人文环境,全市营商环境美誉度不断攀升,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持续稳固,产业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稳支撑,项目为王塑优势
营商环境如水,经营主体如鱼,水多鱼才会多,水好鱼才会好。严格把控“五要五不要”招商工作要求,全市上下以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为统领,坚持“一把手”带头招商、“一盘棋”统筹招商、“一条龙”服务招商,一批高质量、高效益,充分契合保山发展实际的优质项目纷纷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项目聚合势头强劲。2024年,14个项目列入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3个100”重点项目,中昊印染、格律丝差异化复合纤维加工等项目相继签约,云南通威二期顺利投产达产。“一项目一方案”清单式推进重点项目实施,永昌硅三期、正泰一期、保山香料烟公司易地搬迁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云台酒业一体化、嘉保生物多糖等5个项目获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同时,高质量组织开展了硅光伏、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转移对接专题活动,签约制造业投资项目41个,总投资97.14亿元。
园区建设持续壮大。创建“光伏+先进制造”应用示范,推动硅光伏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截至2024年末,全市园区建成标准厂房190万平方米,电力负荷保障能力提升至480万千瓦。长岭岗化工园区被省级认定为较低风险等级(D级)园区,全市5个开发区获评省级“绿美园区”,保山产业园被纳入云南省第二批“零碳”园区建设名单。2024年,园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67.0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9.14%。
转型升级动能强劲。坚持技术升级、节能降碳、企业技改、激发创新系统推进,全市4个工业项目获7100万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13户企业完成2024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2户企业申报2024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永昌硅被选为2024年度工业企业能效“领跑者”候选企业,昆钢嘉华被评定为省级节水标杆企业和国家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永昌硅成功入围云南省第四批制造业创新中心。
一流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企业的良性发展则为地方美誉“增质添金”。如今,广大企业不仅是保山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合伙人”“最佳投资人”,更是保山营商环境的“最佳代言人”。
优服务,政府甘当“店小二”
“5年来,为了通威项目建设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向上汇报对接,不怕‘掉架子’,不怕‘丢面子’,也不怕‘碰钉子’,切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工作氛围。”
“云台酒业在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发芽,不断壮大,离不开优质的成长土壤。保山良好的营商环境,宛如坚实后盾,为云台酒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在全市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开放招商大会上,企业家们直抒胸臆。
围绕构建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当好“店小二”的服务意识,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加速从“资源洼地”向“服务高地”提级。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政治生态更加清朗。坚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认真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抓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大力抓好纪律作风建设,做好重要时节廉政提醒,建立完善干部职工廉政档案,全市工信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强化综合服务保障,工业基础更加牢固。严格落实各项招商政策,有力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基层、直达企业。严格落实“服务企业特派员”、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以及工业项目“四个一批”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局长坐诊接诉”行动,扎实开展坐诊、巡诊、上门问诊,健全完善企业困难问题收集、交办、承办、督办、销号、反馈等机制,及时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有序推进水、电、路、气、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生产性、生活性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用好用足融信服平台,持续深化政银企对接,不断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发展力度。
营商环境是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晴雨表”,也是汇聚企业民意的“热力图”。2024年在全省营商环境测评中,保山的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和国家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全省第一。
重关怀,业兴人和好光景
“我们与企业的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风雨同舟的伙伴、携手共进的战友。我们要用最优质的服务展现合作诚意,提振企业信心,真正做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市委书记杨军在全市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开放招商大会上的讲话,让企业家“暖心”更“定心”。
困境面前,更显诚意担当。全市坚持把政府不能当“老赖”摆在首位,各县(市、区)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偿还拖欠企业账款。国有企业带头发挥“连环清”作用,对拖欠账款“应付快付、应付尽付”,为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注入“源头活水”。
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规范的法治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全市坚持对破坏市场秩序、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损害企业声誉、侵害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等违法行为“零容忍”,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切实维护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一视同仁对待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坚决破除隐性门槛和壁垒,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赤城深耕芳草地,业兴人和好光景。2024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30.83亿元。聚焦工业主任务,依托园区主战场,全市以“绿电+先进制造业”为重点,“一盘棋”加快延伸硅基产业链条,协同推进绿色建材、绿色轻纺、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多点支撑、多链驱动的工业产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本报记者 李活顺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