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加码”的尖山“创业”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腾冲市荷花镇尖山村从平均海拔1850米的老尖山整村搬迁至坝区火炭坡、小庙田安置点后,该村建强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村“两委”成员,让全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和就业,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群众幸福生活不断“加码”。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4.1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
该村充分利用搬迁前原居住地闲置大片山地及搬迁点周围闲置土地,发展草果、核桃、油茶等经济林果575亩,带动300余户群众直接参与林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猪、肉牛、鸵鸟、生态山羊、溜达鸡等产业,并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入社26户,培育养殖大户54户,存栏生猪6821头、肉牛124头、山羊1360头。积极盘活原村委会、学校旧址资产和矿山资源,引入瑞翔矿业有限公司建设选矿厂,通过租赁村集体实现增收20.95万元,带动50余人就业。依托搬迁后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特色水果和中药材产业。目前,共种植草莓5亩、柠檬110亩、前胡10亩、重楼20亩,培育种植大户23户,实现年经济收益40余万元。
按照“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开办吨袋加工厂,带动3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合作社年收益达13.22万元。利用活动场所和居家庭院,组织群众分拣草莓、手工剥皂角米、石斛枫斗加工等,带动50余名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劳动力实现就业。在每个村民小组成立1个环境整治小组,配备1名公益性保洁员,以岗位兜底方式,解决了5名特殊家庭劳动力就业问题。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文艺表演日等时间节点,向群众宣传就业政策及推介岗位招聘信息。2024年以来,共提供岗位服务56次、组织村级招聘会1次、参与镇级招聘2次,推荐就业岗位1600余个。抓实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共举办叉车、烹饪、电工等技能培训11期518人次,引导性培训16次890人次。依托云台酒业、拇指玉米加工厂等镇内优势企业,回引55名劳动力就近就业。目前,尖山村共有劳动力896人,就业率达97.32%,2022年被评为“保山市红色劳务”试点。
该村将辖区划分为6个网格、33个“十户联防组”,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评选出巷道长13名,广泛收集解决群众诉求,督促村内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日常事务。依托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加强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选聘法治副村长1名、法律顾问1名、法律明白人6名。联合驻村工作队、挂联政法干警、普法工作队员、挂村律师等开展宣讲20余场次。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近几年来,全村56名党员没有发生违纪违法行为。把婚嫁彩礼、红白事宜、人居环境提升等写入村规民约,组织评选“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媳”等,营造良好文明乡风。群众自发成立了5支文艺队,联合各级文艺宣传力量,年均开展演出活动20场次。该村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卫生村”“云南省美丽村庄”“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腾冲市文明村镇”。
依托村文化活动场所,该村配套建成高标准党群活动室、农家书屋、家长学校、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并配备完善文化活动器材、健身器材、图书等,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8支文明实践服务队,设立1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余场次。实施分片挂包模式,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特殊群体,设立家门口的流动窗口,开展政策落实、保险收缴、生存认证、家庭体检服务300余次。积极争取项目,建成雨伞联合完小,解决了周边适龄儿童就近就学问题。引导社会爱心人士捐资助学8万余元,解决了困难家庭升学难、入学难问题。2024年,尖山村大学生由搬迁前5人增至85人。 许丹华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