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旅”:绽放传统文化新光彩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刚刚的“五一”小长假,全国各地都迎来了一波旅游热潮。其中,“非遗+文旅”作为融合新形态,因传统文化魅力与巨大市场潜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非遗+文旅”取得不俗的成绩。数据显示,全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各地累计建设非遗工坊6700余家。例如,近两年,广东潮汕地区的国家级非遗英歌舞持续“火出圈”,引来了世界各地海外社团前来体验和学习英歌舞。这不仅让英歌舞成为潮汕非遗文化的象征,亦通过文旅交融,实现了其从本土传承到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跨越。又如,云南省腾冲市创新融合“非遗+节庆”,打造“傈僳族刀杆节+小粒咖啡品鉴”等特色旅游场景,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还有的地区将非遗技艺与生态研学深度游等巧妙融合,擦亮当地的非遗印记品牌。
不过,在“非遗+文旅”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区域发展不均衡,中西部非遗资源整体开发率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不易形成持久吸引力;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非遗技艺面临失传风险等。下一步,应从政策和产业等层面入手,让非遗与文旅实现深度融合。
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解决项目资金短缺问题;完善非遗传承人激励机制,再提高其经济待遇,提升其职业感,构建多元化的认定体系和模式,让年轻人看到非遗传承的光明未来。将非遗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孩子们对非遗的兴趣。
产业方面,推动产业数字化。支持非遗IP运营以及衍生品开发,打造数字非遗馆,鼓励非遗项目产品开发与创新,通过与现代艺术跨界联名,拓展产品供给,让“非遗好物”成为文旅消费亮点,让非遗文化变成百姓生活,让其技艺“活”出圈。深入挖掘区域非遗文旅基因,明确地区文旅市场定位,探索研学、康养、节庆与非遗融合的文旅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新形态。丁 婷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