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里的十六岁 (驻村手记)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2024年5月10日,在施甸县甸阳镇大寨村花山二组,孤儿小龙在镜头里攥着餐叉,烛火映红他的眼眶。镜头外,老杨端的小龙虾散着热气,构成了一幅温暖的生日祝福图。
那个春天,为帮助小龙走出孤岛,我们接他到村上生活。小刘和小锦跑县城买洗漱用品,我把他的床铺安在窗边:“阳光能晒走霉气。”老杨在厨房敲响锅铲:“学煎鸡蛋,日子要趁热。”
跟着我们入户时,小龙看见坐轮椅编竹筐的段大叔、灶台边写作业的小芳,便默默接过王奶奶手中的锄头,泥土弄脏裤脚也不抬头。当晚,他在笔记本上画了歪扭的房子,门前站着牵手的小人——那是他第一次画出“我们”。
生日当天,我赶早去县城买了十斤小龙虾,老杨剁蒜末时笑:“这孩子,就缺口热乎的烟火气。”小锦订了奶油蛋糕、我爱人包的红包上儿子画了颗歪扭的爱心……当我蒙住小龙眼睛推开门,烛光瞬间就映亮了他睁大的双眼。小龙虾的辣香混着蛋糕的甜腻,小龙盯着满桌饭菜突然哽咽:“谢谢雪姐……”眼泪砸在餐盘上,抬头笑出的虎牙,像春雪初融的溪流,清亮温暖。
在村上的日子,小龙开始主动扫地、洗茶杯,跟着我们走村串户。临走时,他把老杨教他炒的酸辣土豆丝端给厨房段阿姨;在给姐姐的信里写道:“这里的人让我觉得日子有盼头。”他不再是蜷缩在冷屋里的孤影,眼里有了光。
驻村的相册里存着春耕的背影、雨夜的手电光、孩子的新书包,但最亮的仍是那簇烛火,因为它温暖了一个孩子的十六岁。
张华雪(作者系施甸县农业局下派甸阳镇大寨村驻村工作队员)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