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时美”到“持久美” ——隆阳区探索创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向好路径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丙麻乡美丽乡村全景图。

大学生画墙画美化乡村。

丙麻乡乡村庭院一角。
本报记者 杨 桦 通讯员 杨 璇 张晓玲
近年来,隆阳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后半篇文章”,以落实村庄保洁制度、完善村规民约、推行污水垃圾收费制度为抓手,构建起“制度约束+群众自治+资金保障”三位一体长效管护体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让乡村振兴的生态画卷色彩愈发浓郁。
建章立制强治理 宜居画卷徐徐展
每个月的25日,隆阳区丙麻乡都要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武”,这个“比武”比的不是拳脚,也不是厨艺,而是人居环境。活动现场,丙麻乡选取了5个村作为现场观摩点接受“检阅”,由乡、村两级干部组成的评委,从“扫起来、理起来、绿起来、美起来、动起来、管起来”6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后,丙麻乡秀岭村获得此次人居环境评比的第一名。
近年来,秀岭村将人居环境整治融入村规民约的修订,推动“约定俗成”向“制度规范”转变。通过制度引领、责任细化、生态融入和文化渗透,构建起“条约管村、群众自治”的治理模式,推动乡村环境与发展品质双提升。
“我们村通过群众大会商议,将全村划分为6个责任段,村民自主推选‘段长’,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如今,清晨清扫庭院、每周集体大扫除已成为村民的日常习惯。”秀岭村党总支部副书记袁仕良说。
“村规民约里说得很清楚,各家各户的庭院靠自己来打扫,村村寨寨这些路段靠大家来维护。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又用扁皮棒做成花台,把空闲地整成小菜园、小花园,既实用又实惠。现在环境好了,老人来这里散步、游玩,心情也相当舒畅。”秀岭村村民尹学成说。
除了秀岭村,辛街乡邹里村的人居环境也有较大的改善。
走进邹里村,家家户户白墙青瓦,风格统一,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提升。“刚开始,有一部分建房户不理解,通过我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大家按照标准建房后,村容村貌这块是一个大的提升。”邹里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伟说。
原先的邹里村,自建房规划不合理、布局杂乱无章。邹里村“两委”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决定将房屋建设规范纳入村规民约。同时,还定期对各家各户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检查评分。同时设立“红黑榜”,对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家庭环境卫生优秀的居民进行表扬和奖励,树立榜样;对违反村规民约、不配合环境整治工作的违约者进行公示。
“自从有了‘红黑榜’,每天收拾院子更有动力了,看着干净整洁的环境,心情也格外舒畅。还有大家互相监督、互相学习,村里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住着也更舒服了。”邹里村村民严桂芳说。
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全民参与齐动手”,从“单一环境整治”到“比武+融合发展”,丙麻乡以创新机制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一幅“环境优、产业强、群众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丙麻乡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丙麻乡党委书记王春秋表示,该乡将持续推进“比武观摩一体化”,把环境评比与现代油菜产业发展、现代蓝莓示范基地建设、肉禽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家门口的就业车间等产业平台深度融合,实现环境优化和产业升级双向赋能。
绿化美化有成效 温馨家园处处美
2024年,隆阳区精心组织,发动社会力量,整合资源,完成1个省级绿美乡镇、2个省级绿美村庄和165个市级绿美村庄创建任务,创建美丽庭院9902户、因地制宜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等扮靓绿美村庄,为绿美乡村建设注入了持久动力。
科学规划“布绿”。聚焦绿美乡村建设重点,结合绿美乡村三年行动,隆阳区按照集镇、村庄发展布局,因地制宜规划绿化范围、方式、类型,重点围绕城郊村、交通干道沿线村、古村名村、旅游景区周边村等村庄开展绿美村庄建设,建成一批各美其美的绿美乡镇、绿美村庄。目前,隆阳区成功创建省级绿美乡镇2个(潞江镇、西邑乡),省级绿美村庄7个(金鸡乡育德村营门口自然村、河图街道大官庙社区官屯自然村、辛街乡邹里村辛街集镇易地扶贫安置点、水寨乡海棠洼社区海棠洼自然村、板桥镇左所村沈家坪自然村、辛街乡小田坝村茨桐洼自然村、潞江镇莫卡村赧浒自然村),市级绿美村庄336个。
拆违治乱“建绿”。拆除公共区域、空地、小巷、农户房前屋后私搭乱建的各类棚舍、废弃旱厕、残垣断壁等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合理利用清理后的空地,因地制宜种草植树,累计完成绿化面积17.82万平方米、植树4.54万株。组织发动辖区农户开展拆墙透绿、庭院美化行动,深度推进绿化美化,建设美丽庭院9899个。
因地制宜“补绿”。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开展“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地(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拆违地)建三园(菜园、果园、花园)”,对房前屋后裸露空闲地见缝插针增绿补绿,持续分类推进,宜树则树、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宜花则花,改造新增小花园3812个、小菜园4914个、小果园1910个。
发动群众“护绿”。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利用新闻媒体、村广播等宣传形式,召开党小组会、院坝会、乡贤会、户主会等群众会议,全覆盖、多渠道拓宽宣传面。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督促辖区单位、村民自觉承担义务,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村庄绿化建设、管理和维护,提升群众乡村建设的参与感、成就感,构建起乡村“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
“我们将持续完善机制体制,坚持问题导向、群众路线和创新思维,通过制度创新、机制优化和模式升级,推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从短暂清脏向长效保洁、从被动应付到自主治理的根本性转变,让美丽隆阳建设行稳致远。”隆阳区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股股长辉福军说。
污水治理出新招 美好生活日日新
走进隆阳区潞江镇坝湾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氧化池中不断传出细微的“咕噜”声。这是改良生物接触氧化池,在好氧环境下,污水中的污染物与生物模方上固定的大量功能菌群正在接触反应,从而实现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坝湾村每天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被集中输送到污水处理站,经过化粪池、格栅调节池以及改良生物接触氧化池等一系列处理流程,最终转化为用于灌溉农田的“活水”。
“这个污水处理站设计规模日处理污水70吨。出水严格按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3/T 953-2019)三级标准)用于灌溉。我们有一个管理平台,随时可以查看设备的运行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可及时调整。”清研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片区负责人谷珏说。
据介绍,该项目与传统污水处理站不同,采用三维固定化生物帘(T-Bic)技术,提升污染物降解效率。污水站占地面积仅338平方米,主要设施均埋在地下,掩映在青草间,将臭气影响降至最低。氧化池上方,一块块整齐排列的太阳能板,为污水处理提供绿色能源。
“该项目具有稳定高效、运维简单、低碳环保、安装方便等特点,建成后无电费、药剂费、运维费,有效解决了常规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在使用过程中运维难、费用高等问题。”市生态环境局隆阳分局副局长杨山川说。
坝湾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的建成,让坝湾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曾经污水直排、房前屋后污水横流的场景一去不复返。如今,一条条污水管网架设到各家各户,将居民厨房、卫生间产生的污水,以及咖啡馆、餐馆排放的含油废水,输送到污水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村庄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坝湾村村民刘忠伟家中,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花草草,地面干净整洁。污水治理不仅美化了刘忠伟家的生活环境,更悄然改变着一家人的生活习惯。
“现在污水集中处理,排进化粪池里,环境极大地改善了,来游玩的人也多了。”刘忠伟说。
2024年,隆阳区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286个行政村已有163个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56.99%,到今年年底,将达到61%以上。目前,隆阳区共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13座,其中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2座,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7座,资源化利用设施184座。
隆阳区以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生活污水处理和设施运行管理模式,推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向好。
隆阳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