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缥:商风遗存,丝路向远 (南方丝绸之路行走笔记 古迹寻踪)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薛炘/文范南丹/图
据《群蛮志》载:“蒲人,即古百濮,本在永昌西南。缴外讹濮为蒲;缥人,即骠人,在西南缴外,元初内附,置宣抚使。明洪中置府又金齿卫。今保山县西境有蒲缥寨,因蒲人缥人流入,遂以名其地。”
“永昌之富,半在蒲缥”
蒲缥,保山境内三大坝子之一,独特的气候特征、丰富的物产、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淳厚的人文环境,使其逐渐成为当地土著民族和外来民族共同繁衍生息的聚居地。这里离永昌古郡较近,且战事纷争极少。历代王朝均在此设立重要的军政机构,成为南方丝绸古道永昌道的重要驿站。经济、文化随历史的进程而逐步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成为重要的古道商贸重镇。从唐代驿站的设置(如“太平铺”)、元代关隘(“蒲缥关”)的建立,到明清官道的完善,蒲缥始终是滇西古驿道上的关键补给站和交通枢纽,保障商旅、军队、使节的安全通行,维系着中央政权对西南边疆的控制。

往前30公里,进入亚热带河谷气候的潞江坝,在医药防疫极其落后的农耕时代,这里是非常容易染病的烟瘴地区,内地行人很难适应,需要快速通过,为避免因高温、瘴气或断粮而困死途中,通往腾冲到缅甸、印度的商人和马帮必须寄宿于蒲缥,在这里休整、补充物资,更彰显古驿道上蒲缥的重镇地位。
古驿道经蒲缥镇境内,在明朝中叶就设立了小站、中站、大站、马场等,马帮络绎不绝。随着汉文化流入,产生了货币交易,最早的集市就在古驿道的小站进行贸易,此后命名为“小站街”。古驿道沿线,诞生了各种各样的驿站、会馆,蒲缥现保存完好的陕西会馆、山西会馆(位于南津桥以东小栈街出口处)、四川会馆(位于蒲缥老街道西下部)均建于明代,还有江西商会建造的萧祠。会馆是当时商贾歇脚投宿、联络商机的地方,一个小镇汇集内地多省驿站、会馆,充分体现了当时经济社会的繁荣。众多的赶马人在蒲缥逗留,天南地北的客商在蒲缥扎根、生息,久而久之,蒲缥形成了一个以陕西、江西、四川客商为中心的商业圈。
因此,明朝历史学家谢肇淛编撰的云南地方史《滇略》,在第四卷《俗略》一章中感叹道:“永昌之富,半在蒲缥”。这种说法似乎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说明蒲缥小镇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记载蒲缥(称“蒲缥温泉”),描述其“居庐甚盛”“商贾络绎”,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的“永昌至缅甸商路”印证了当时作为驿站的繁荣。
因为历史悠久的经商环境,造就了精明开拓的蒲缥人,直到今天,蒲缥人在商场上的才能依然有口皆碑。几十年前的梁金山就是杰出的典范。
李家马店:丝绸古道商业典范
李家大院是居家、待客所在,马店是商贸建筑,是李家众多经营项目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项,也是李家大院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历史上,马店是为马帮提供停留、住宿和马匹补给之地,也是辐射周边县乡的物资集散地,是人背马驮时期下特定的产物。1801年,蒲缥街由老街子迁移下来以后,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一条热闹的街道。小站街逐渐成为丝绸、茶叶贸易商道上的繁忙通道之一。小站街共有规模较大的4家马店:王家马店、李家马店、池家马店、储家马店,其中王家马店位于小站街入口,占地规模达到4亩左右。院内东侧布局住宿,南侧布局马舍,现存西、北两座建筑,已有百年历史,马店保留下来的建筑,做工考究,也是蒲缥典型的明清建筑之一。

李家马店位于蒲缥小站街,与另外的储家、池家两家马店分立于驿道两侧,足足占了百余米长的小站街街面,正对小站街,有马房30余间,可以容纳三至四“小帮子”(40匹驮马为一“小帮子”),每天进出蒲缥马店的马帮约二三百匹。
通常,赶马人进驻马店,除了休息歇脚,更重要的是为马匹补充饲料,日积月累,具有经商头脑的李家意识到蒲缥广阔的土地上种植的粮食已不足以满足马店日益增长的饲料需求,便到罗明投资土地,生产、采购粮食和饲料,以批发零售的形式向其他马店销售,还在腾冲等地开设了粮店自收自销,开始了马店服务供应链条的延伸。
如今早已进入汽车时代,交通方式发生剧变,马店已失去原有的功能,回归平静,但它见证了历史上古镇的商贸繁华。
李家大院:丝绸古道文化遗存
李家大院是清末马帮领袖李世臣所建私人府邸。李世臣(清末马帮世家李成文第四子)通过马帮贸易积累财富,成为蒲缥首富。李家大院不仅是其家族地位的象征,也见证了蒲缥的历史繁华,是目前为数不多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明清建筑典型代表之一。
大院位于蒲缥老街坐东朝西一缓坡上,毗邻古驿道的小站街和滇缅公路,与同时期蒲缥富商李瑶居住庄院、李家马店、太平寺、南津古渡风雨木桥形成完整统一建筑群落,居高远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幽雅,交通便利。大院始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春,历时两年多完工,大理籍木匠聂贵银设计建造,布局合理,包含多项独创技术和失传工艺。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二层重檐硬山顶穿斗式屋架,是徽派建筑融合吸收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的精品之作,四合五天井土木结构。按中国民居古建筑五个等次划分,其规模层次位于第二梯次,介于顶级建筑六合同春与三房一照壁之间。
大院现仅存主体建筑,原有建筑还包括工人住房、普通客人接待用房、柴草粮食仓库、牲畜饲料仓库、杂物仓库、厨房、猪圈、马厩、洗马池、车马停放场地、花园、女眷儿童玩乐场地等附属设施,现已不存。
建成后八十余年来,大院历经战乱、社会变革,侥幸完整保存下来,实属不易,类似的建筑存世量屈指可数,弥足珍贵;历经多次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考验,依然安然无恙,房屋本身结构完好,也体现了建造者精湛的建筑技术和选材用料的考究;大量的木雕、砖雕、石雕、壁画、题词、诗歌、书法艺术蕴含深厚的地方传统文化,比如正房廊柱的石墩,天然石头纹理形成两枚金色铜钱。然而年久失修,人为损坏、自然老化十分严重,一度濒临消失。
新中国建立后,这里曾做粮食仓库、粮站、民居住宅等使用。几经周折,2010年4月乡人赵树芳重金购得,投资300余万元用于修缮。2011年12月,隆阳区人民政府审核挂牌,将其纳入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2月,保山市人民政府审核挂牌,纳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李家大院的重修,赵树芳说:“我小时候就听我爸讲聂贵银师傅盖李家大院、梁家大院的故事,聂师傅是大理洱源人,是我们蒲缥最有名的木匠师傅,我们是一个寨子的。早些年我在外做花卉生意,没有读过几天书,走南闯北,见到过很多老院子,都没有这个做工精致、保存完好。现在有机会买下来,我就想好好修缮,保持大院原有的整体风貌,让蒲缥古镇深厚历史文化保留下来,这是我一生的心愿。”
公路铁路联运:
“一带一路”辐射新亮点
2019年大瑞铁路蒲缥公铁联运物流园项目启动,2023年4月26日开通运营。项目对内连接国内公路铁路站点,有效辐射周边保山、德宏、怒江、临沧等州市,对外面向缅甸及中南半岛各国进入印度洋出海口,是中缅印度洋公铁海多式联运关键节点,秉承“立足云南,辐射国内,连通缅甸,进入印度洋”战略,深挖中缅各类型企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借助物流园的区位、仓储、专用线优势,结合园区现状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制定“一对一”的物流专项解决方案。

目前,大瑞铁路蒲缥站至蒲缥物流中心铁路专用线项目已建设完成,大瑞铁路蒲缥公铁联运物流园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全部建设完成后将打造白糖和工业硅的期货交割仓;保山蒲缥油库及成品油铁路运输专用线项目将在2027年12月建设完成,除满足周边区域成品油需求外,还将成品油出口到缅甸进行销售;蒲缥煤炭加工中心项目,2025年6月建成后满足周边水泥、工业硅、咖啡等企业的用煤需求;保山北仓储物流中心项目2026年6月建成,将有效缓解保山北站拥堵及满足保山城市周边的运输需求;园区积极打造“低碳智慧园区”,进行新能源场景应用,实现节能降耗。
全面布局跨境专线、外贸新业态、跨境结算、智慧口岸,开通“猴桥—密支那”跨境物流专线,连通国内保山和缅甸北部密支那两个市场;开通“瑞丽(畹町)—105码—腊戍—曼德勒—仰光”专线,连通国内瑞丽和缅甸中部、南部两个市场,承接畹町口岸、姐告口岸物资运输。

专业服务于南亚东南亚的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开始运营,提供进出口通关,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海外业务拓展、海外物流、跨境供应链、海外仓配、跨境供应链金融、收结汇、出口退税等外贸新业态全流程服务。
下一步物流园将继续积极拓展中缅跨境多式联运班列、车后市场、仓储中转、落地加工、期货交割、物贸一体化等业务,打造滇西地区产业集散地、中缅南向出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滇西地区到发量最大、货物品类最全的铁路货运场站。
古老的丝绸之路,古老的蒲缥小镇,从马帮时代进入了汽车时代、火车时代、飞机时代,沿着新丝路,开启新征程、迈向新起点,沿着泛亚铁路的轨迹,走向印度洋,走向全世界,创造新辉煌。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