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文化根脉的守护与新生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近日,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76位代表性传承人分属8个门类,覆盖全市5县(市、区)。其中隆阳区32人入选,使该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到193人。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保山文旅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认识与持续投入。“非遗”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保护,更是对一个地区文化根脉的守护,是对集体记忆的珍藏与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保山市现有1名国家级、31名省级、86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构成了金字塔式的代表性传承人结构。这种结构既保证了高端引领,又实现了广泛覆盖,形成了良好的传承生态。每一首传统歌谣的传唱、每一种民间技艺的延续、每一项民俗活动的举行,都是文化血脉的延续。文旅部门通过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质上是在为这些濒危文化形态搭建“生命支持系统”,让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化瑰宝得以在现代社会继续呼吸。
保山市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体现了“非遗”保护的辩证思维。单纯的博物馆式保存会使“非遗”失去生命力,而过度商业化开发又可能扭曲其本质。隆阳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正努力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找平衡点。“非遗”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传承断层。许多传统技艺因缺乏经济效益而难以吸引年轻人学习。保山市通过建立四级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支持。但仅有政府投入远远不够,需要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文化自觉。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保山正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这意味着“非遗”保护正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转变。当“非遗”真正融入社区生活、学校教育、旅游发展等多维空间时,传承便有了可持续的社会基础。
保山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支持,本质上是在为城市留存文化记忆,为未来积蓄精神财富。当年轻一代能够从“非遗”中感受到文化认同与自豪,我们的文明传承才真正有了希望。
刁丽俊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