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记事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曾经的板桥青龙街。范南丹 摄
沙必璐
保山古称永昌,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区域。由于山高谷深,有澜沧江、怒江两条大江和高黎贡山、怒山天险阻隔,有内疏外近的特点,离邻国缅甸只有270公里的直线距离。而离省城昆明则有450多公里的距离。城池建筑历史悠久。
在冷兵器时代, 城墙、城楼是最好的防御工事。一是防外侵,二是防野兽。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蒙氏皮罗阁筑土城到现在,已有一千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以后历代地方官均重视城池的改建、扩建。明洪武十八年,云南前卫指挥李观把土城改建为砖城。明洪武二十八年,都指挥使胡渊为扩建城池之需,又“辟西城而广之,罗太保山于内”。此举气魄宏大,且耗资费工。据说,当时为了烧制砌城墙用的砖,就挖掉了今城南二里窑弯村的一座山。《永昌府志》载有“御笔勾”的轶事:传说当年修筑城墙时,因山势陡峭,多次施工都出现坍塌。于是胡渊便将画好的筑城图样请明太祖审定。朱元璋阅后,挥毫一划说:“如此筑何难?”永昌人奉旨施工,后果然事成。
经过历代修筑的保山城,在清末城池占地面积为2.1平方公里,城墙高二丈二尺,周长十三华里又十四步。城墙上建有高大、雄伟的城楼。升阳、镇南、龙泉、安定、永镇、仁寿、通华、拱北八道城门。城周围还开凿了护城河,河宽二丈,深五尺。河水分别从易罗池和磨房沟引来,绕城东南北三面流淌。城内有七十二条街,八十二条巷,布局有矩。纵观横视,泾渭分明。
近代文人张自明对保山城赞曰:“一城抱西山,山向城中放。城高山亦高,山高城在上。山成鳌背形,城如井田样。入城山更亲,登山城亦旷。城无山不雄,山无城不壮。”保山城历来是通往边塞的咽喉,是滇西峡谷的一颗闪亮明珠。说门先说城,古哀牢国,无门也无城,伟大的文明起源于山野丛林,大河上下。两三万年前,高黎贡山两侧早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新时器时代,人烟渐稠。战国中期,虽哀牢初创,部落林立,战事频仍,原始文化不乏辉煌。这从多处出土的古文化遗址,石器、祭祀用的铜器,掩不住古哀牢国的耀眼光华。东汉时,哀牢归汉。这在当时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是朝野一心,顺时应变,向往先进文化,积极进取的结果。设永昌郡,使昔日哀牢国这个“西通大秦,南接交趾”“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八百里。”几乎不为中原人知的国度成了全国第二大郡,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东都赋》中记载:“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内抚诸夏,外绥百蛮……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哀牢归汉的庆祝规模够大、够宏伟,千百年过去了,历史的画卷翻过了一篇又一篇。
到了近代,保山城因屡遭兵燹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百废待兴,一座文明古城留给人们的只有镇南门、升阳门和残破的没有城楼的仁寿门了。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拆毁了镇南门、升阳门,于是留给人们的就只有残破的仁寿门了。
20世纪80年代初修建太保山森林公园时重建了一座安定门城楼,城楼用作戏台,南门城楼内外是保山城的经济贸易中心,热闹非凡。
南门街的延长部分属于农村。我在保一中读初、高中时,就有几名是来自南门街的农村同学。这些城乡结合部的同学又好学又淳朴,和我们这些家庭生活困难没有骄娇二气的城市同学打成了一片。烧苞谷、烤红薯片、炒蚕豆、炒豌豆,这些我们在城里既不容易吃到也无钱买的小零食随时都可以从南门街的农村同学那里得到。我们保一中的老校友、我大姐的同学孙汉董就是南门街的农村同学,后来还当上了中科院的院士呢。南门城楼、南门街在保山人的记忆中是那么的深刻,永远也抹不去。
东门城楼小时候我们不怎么过,反正雄伟处也和南门城楼差不多。只是我们闲暇时到红花村、打渔村游玩或是到板桥、下村才经过一下,没有多少印象。到板桥、下村要到大北门外坐马车才经过。改革开放后与内地的联系多了,东门街就繁华了。但东门城楼早已不在了,也不存在城里城外了。据说东门一带的铺面房比之南门要租得起价得多。
小北门是我家的尽头,我常到那里挑白龙井的水回来给老人涨水泡茶喝。我自己要喝就在井边喝个够,清澈凉爽,甜丝丝的,天热时喝起来痛快极了。白龙井在小北门城墙脚,城门早已不见,古老的城墙没有城砖,只有夯土城墙,上面的野草在微风中瑟瑟发抖。后在这里建了白龙酒厂,再后来家家都架设了自来水管,就再没人去挑水了,加之小北门一带修路,夯土城墙没有了,白龙井也就自然消失了。
大北门是保山的交通要道,城楼早已不见,只是间或有一段段夯土城墙而已。我母亲所在的单位杂货店在大北门内运输总站后门租了一个铺面卖杂货,我们放学后经常到那里找母亲,所以很熟悉。几乎天天都有一个下村的小妇女挑了一担豌豆粉在那里卖,没有水洗碗,就用抹布擦擦碗就又卖给另外的人了。很便宜,一角钱一小碗,作料应有尽有,辣子油、酱油、醋、花椒油、芫荽、蒜泥,而且是任意放,吃下去也没有什么不妥。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